遇到债务咨询诈骗,你的钱还能追回来吗?
近年来,随着个人债务问题的增多,各类“债务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专业处理逾期债务”的旗号,以“减免利息”“协商分期”为诱饵骗取高额费用,甚至卷款跑路。当遭遇这类骗局时,受害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第一步:保存证据,及时止损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停止与对方的资金往来,并保存所有沟通记录(如聊天截图、转账凭证、合同协议等),这些材料是后续维权的核心依据,若对方以“内部关系”“特殊渠道”为幌子诱导付费,需警惕其合法性。
第二步: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即可立案,建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交证据材料,若涉及金额较大或对方已失联,可同步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如银保监会)投诉举报。
对于已支付的费用,可通过民事诉讼追讨,若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或合同欺诈,还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
第三步:通过合法途径处理债务问题
真正的债务协商需通过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完成。切勿轻信第三方机构的“包解决”承诺,若自身还款困难,可主动联系债权人协商分期方案,或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公益组织寻求免费指导。
第四步:修复信用,避免二次伤害
部分诈骗机构会谎称“修复征信”二次收费,需明确:个人信用记录无法通过付费删除,唯一途径是结清欠款并等待5年自动更新,若因诈骗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应及时冻结银行卡并挂失证件。
建议参考:
- 选择咨询机构前,核查其营业执照与行业资质;
- 签订合同时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退款条款;
- 对“先收费后服务”模式保持警惕,避免预支大额费用。
相关法条: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民法典》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
小编总结:
逾期债务本身已让人焦虑,若再遭遇诈骗,无异于雪上加霜。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快、准、稳”——快速固定证据、精准选择法律手段、稳步修复信用。任何合法债务协商都不会以提前收费为前提,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才是走出债务泥潭的第一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