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是指什么?这个表述在法律文书中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一些法律文件、合同条款或政府公告中看到“是指什么”的表述。“本协议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什么?”、“此处所述‘重大过失’是指什么?”这些句子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着严谨的法律逻辑和语言规范。
“是指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在法律文书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是指什么”的基本含义
从字面来看,“是指什么”是一种设问式表达,用来引出对某个术语、概念或行为的具体定义或解释。在法律文本中,它通常用于明确某一特定词汇或短语的法律含义,以便于在后续条款中统一使用标准术语,避免歧义和理解偏差。
举个例子:
“本合同中所称‘违约方’是指什么?指违反本合同约定义务的一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清晰地界定“违约方”这一术语在该合同语境下的具体范围和适用对象,确保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是指什么”在法律实务中的运用
用于定义关键术语在正式法律文件中,尤其是合同、规章、条例等文本中,首次出现某些专业术语时,往往会通过“是指什么”的句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什么?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防止歧义与争议法律语言强调精确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词语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是指什么”的方式对术语进行明确定义,有助于统一认知,减少因语义模糊引发的纠纷。
增强条文的逻辑性与结构清晰度使用“是指什么”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抓住重点,理清条文逻辑,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尤其是在复杂法律条文中,这种结构化的定义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是指什么”与其他类似表达的区别
在法律文本中,除了“是指什么”,还有诸如“即为”、“系指”、“包括但不限于”等表达,它们都具有定义或限定的作用,但语气和用法略有不同。
- “是指什么”:更偏向口语化,常见于解释性段落或通俗法律文本中。
- “即为”、“系指”:更为书面化,适用于正式法律条文或司法解释。
- “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列举后补充说明,扩大涵盖范围。
在选择使用哪种表达时,应根据文本性质、受众群体及表达目的灵活选用。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起草一份合同或撰写法律文件,建议在首次出现重要术语时,使用“是指什么”这样的句式来加以定义,这不仅体现了专业性,也有助于后续行文的连贯和统一。
在面对他人提供的法律文本时,若遇到陌生术语,不妨关注其后是否紧跟“是指什么”的定义句式,这将是你快速理解整篇内容的关键切入点。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条文中较少直接使用“是指什么”的表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法》等法律中,普遍存在对术语进行定义的结构。
- 《民法典》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 《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这些定义性条款实质上就是“是指什么”的法律体现形式,只不过采用了更加书面化的表达方式。
“是指什么”虽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结构,但在法律文书中却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它不仅是对术语的定义工具,更是保障法律条文清晰、严谨、可操作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法律从业者还是普通公众,在阅读或起草法律文件时,都不应忽视这一表达背后的逻辑力量。
下次再遇到“是指什么”的时候,别再把它当成一句废话,而是要意识到——它可能是你理解整个法律条款的核心钥匙。
本文由【法律观察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什么是是指什么?这个表述在法律文书中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