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为何要反驳网贷逾期?背后真相你真的了解吗?
在当今这个信用至上的时代,网贷逾期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心头病”,一旦逾期,催收电话、短信轰炸接踵而至,甚至还有所谓的“律师函”频频上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正在站出来反驳网贷逾期的不公处理方式,并为借款人发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本应代表法律权威的律所,反而会为逾期借款人“说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现实?
网贷逾期≠失信人,法律与道德需区分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平台的快速扩张,很多平台打着“无抵押、秒下款”的旗号吸引用户,但一旦用户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还款,就立刻被贴上“老赖”、“失信人”的标签,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施压。
逾期并不等于违法,更不等于违约恶意,很多时候,借款人是因为突发疾病、失业、家庭变故等不可抗力导致暂时无力偿还,如果一味以“逾期即追责”的方式对待借款人,不仅缺乏人性关怀,也可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良知、讲原则的律师事务所开始为这类借款人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帮助他们厘清责任边界,争取合理权益。
律所反驳网贷逾期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利率是否合法合规?很多网贷平台在放款时并未明确告知年化利率,或存在“砍头息”、“服务费”等隐性费用,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如果平台涉嫌高利贷,那么其主张的利息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是否存在格式合同陷阱?网络贷款合同大多为平台单方面拟定的格式条款,部分条款存在免除平台责任、加重借款人义务的情况,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此类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是否有暴力催收行为?若催收过程中出现威胁、骚扰、侮辱等违法行为,即便借款人确实存在逾期,也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是否存在债权转让不清?部分平台将债务打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但未依法通知借款人,导致债权主体不明,这种情况下,催收方不具备合法的债权主张资格。
建议参考:面对网贷逾期,普通人该怎么做?
如果你正面临网贷逾期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保存所有借款记录与沟通证据,包括APP截图、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
- 理性分析合同内容,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条款或利率超限;
- 不要盲目回应催收电话,更不要签署任何未经审查的协议;
- 如情况复杂,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构成有效债务;
- 切勿逃避,但也无需过度恐慌,法律保护每一个合法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关法条摘录(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 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若催收过程中涉及非法拘禁、恐吓、侮辱等行为,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金融环境,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逾期=坏账”,更不能任由一些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消费者权益。律师事务所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法律的守护者,更是普通人在金融纠纷中的坚强后盾。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经历网贷逾期困扰,请务必提醒他:法律不会偏袒强者,也不会抛弃弱者,只要你依法维权、理性应对,总会有转机。
律师事务所为何要反驳网贷逾期?背后真相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本文关键词密度控制在3%左右,结构清晰、排版精美,适合用于SEO优化发布,欢迎各大财经、法律类平台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