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债务> 正文内容

网上那些帮你处理逾期的广告,真能信吗?

原创小编1个月前(05-21)金融债务3


近年来,随着网贷、信用卡逾期的群体扩大,各类“逾期咨询处理”服务在社交平台、短视频网站上层出不穷,这些广告宣称“停息挂账”“减免违约金”“避免起诉”,甚至承诺“100%解决逾期问题”,这些看似专业的服务
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新型陷阱**?

逾期咨询行业的“灰色地带”

市面上所谓的“逾期咨询处理”,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协商代理服务,根据《民法典》规定,债务人与债权人(如银行、网贷平台)有权协商还款方案,但第三方机构无权直接介入或强制干预,许多机构通过伪造困难证明、夸大债务人处境,甚至教唆用户“恶意拖延还款”来达到目的,这种行为不仅涉嫌欺诈,还可能让债务人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网上那些帮你处理逾期的广告,真能信吗?

三大风险:从套路到违法

  1. 收费套路深:多数机构要求预付高额“服务费”(通常为债务金额的10%-30%),但实际效果存疑,部分机构收钱后直接失联,或仅提供网上可查的模板话术。
  2. 个人信息泄露:为“包装”债务人的困难情况,机构往往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存在信息倒卖、二次诈骗风险
  3. 法律红线模糊:若机构教唆债务人伪造病历、失业证明,可能触犯《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若以“反催收”名义骚扰债权人,则涉嫌扰乱市场秩序。

合法解决逾期的正确姿势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债务人确实可与银行协商个性化分期还款,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主动沟通:直接联系银行或平台客服,说明真实经济状况;
  • 提供凭证:如工资流水、医疗单据等客观证据;
  • 书面协议:任何协商结果均需以银行官方书面确认为准,口头承诺无效。

建议参考:

  1. 优先通过银行、持牌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协商,避免委托第三方;
  2. 警惕“百分百成功”“内部关系”等夸大宣传,核实机构资质(如营业执照、金融类备案);
  3. 留存聊天记录、合同、转账凭证,若遇诈骗及时报警。

相关法条:

  1. 《民法典》第680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规定。
  2. 《刑法》第266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
  3. 网络安全法》第44条: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最高可处违法所得十倍罚款。

小编总结:
逾期问题本质是民事纠纷,解决核心在于“诚实沟通+法律框架”,网上咨询机构若绕过合法程序、鼓吹“捷径”,大概率是割韭菜的套路,与其花钱买风险,不如直面问题:降低消费欲、制定还款计划,必要时咨询正规律师或法律援助中心,才是真正“上岸”之道。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法外之地”。

网上那些帮你处理逾期的广告,真能信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931184.html

标签:法律

网上那些帮你处理逾期的广告,真能信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