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解决债务逾期的是真还是假?律师提醒,警惕这三大陷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网上解决债务逾期"的广告铺天盖地,宣称能"快速协商还款""消除征信污点",甚至"减免利息",面对这类宣传,许多人既心动又疑惑:这些服务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网上解决债务逾期的"便利性"背后藏风险
一些平台以"专业法务团队""银行内部渠道"为噱头,吸引负债者支付高额服务费。但实际操作中,这些机构可能仅通过模板化话术与银行沟通,甚至伪造材料,导致用户陷入二次违约风险。 某平台承诺帮用户协商分期还款,却未明确告知银行可能拒绝申请,最终用户不仅损失服务费,还因错过自主协商时机被起诉。
三大常见陷阱需警惕
- 虚假承诺"百分百成功":债务协商受银行政策、用户资质等限制,无任何机构能保证结果,所谓"成功案例"可能是虚构或断章取义。
- 伪造法律文书施压:部分机构冒充律师发送虚假《律师函》或《调解书》,威胁用户支付费用,实则涉嫌诈骗。
- 诱导"债务优化"反致征信恶化:以"停息挂账"为名要求用户停止还款,导致逾期记录累积,反而影响个人征信。
合法途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债务人有义务按约定履行还款责任,但可与债权人协商延期或分期。用户可直接联系银行或通过正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调解,避免中间环节风险。 若遇非法催收或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建议参考】
- 核实机构资质:查询平台是否具备法律咨询或金融代理资质,警惕无备案网站。
- 签署书面合同:要求明确服务内容、费用及违约责任,避免口头承诺。
- 保留证据链: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以便后续维权。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
-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小编总结】
网上解决债务逾期并非完全虚假,但鱼龙混杂的现状要求用户保持理性。 真正的债务协商需基于真实信息与合法程序,任何捷径背后都可能暗藏法律风险。保护个人信息、选择正规渠道、主动沟通债权方,才是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本之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