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债务处理骗局又出新花样?如何识破解债专家的连环套?
原创文章内容:
近期多地警方通报的"债务重组骗局"案件,让本已焦虑的负债者雪上加霜。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以"债务优化""征信修复"为幌子的诈骗案件同比激增67%,骗子利用债务人急于"上岸"的心理,编织出层层陷阱。
骗局核心套路:精准拿捏人性弱点
最新曝光的案例中,诈骗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成功导师"人设,宣称"只需支付债务总额的10%-20%,即可通过特殊渠道销账"。受害人往往被"内部关系""法务团队"等话术迷惑,签署阴阳合同后,对方以"疏通费""保证金"等名义持续索款,最终卷款跑路,更有甚者,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导致二次借贷或个人信息泄露。
法律界警示:三类"高危话术"需警惕
- "包诉讼胜利,否则全额退款":根据《律师法》,律师不得承诺案件结果,此类承诺已涉嫌违法;
- "代持资产避债":实质是转移财产,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罪;
- "修复征信黑名单":央行明确规定,征信异议必须本人申请,第三方无权代理。
新型技术诈骗浮出水面
近期江苏破获的案例显示,骗子开始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法院文书、催收函,通过虚拟号码实施精准诈骗,部分平台甚至开发"债务清算进度查询系统",用虚假数据营造专业假象。
建议参考:
- 优先选择司法局备案的正规律师事务所;
- 警惕要求"提前支付大额服务费"的机构;
- 对承诺"100%免除债务"的广告直接举报;
- 定期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自查信用报告。
相关法条: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广告法》第28条:禁止发布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内容的广告;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欺诈服务的,需三倍赔偿。
小编总结:
债务困境中的每分钱都来之不易,切记"快速解债"多是精心设计的捕兽夹,面对天花乱坠的承诺时,不妨反问:若真有合法途径免除债务,银行为何不直接采用?真正的债务化解,永远建立在合法协商与量入为出的规划上,当您选择专业机构时,请务必查验其律师执业证书与事务所经营许可,守护好最后的"救命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