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是什么意思?你真的了解背后的法律风险吗?
在房产、股权、投资等领域,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代持”,很多人对这个词似懂非懂,甚至有人误以为这只是朋友之间帮忙挂个名字的小事,但事实上,代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涉及权利归属、责任承担等多个复杂问题,如果你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参与了代持行为,这篇文章一定要看完。
“代持”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代持”,是指一个人(实际出资人或真实权益人)将资产登记在另一个人(名义持有人)名下,由后者代为持有该资产的行为,这种安排常见于房产、股票、公司股份等多种资产形式中。
举个例子,张三想买一套房,但由于限购政策无法以自己名义购买,于是他让李四出面购房,并签署协议说明房子是张三出钱买的,李四只是“挂名”而已,这就是典型的房产代持。
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灵活的变通方式,但实际上,代持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
代持行为的风险有哪些?
产权归属不明确
在法律上,通常是以登记为准,也就是说,如果房产登记在李四名下,那么从法律角度,房子就是李四的,即使张三手里有协议,一旦发生纠纷,法院未必会支持他的主张。被代持人反悔
如果李四后来觉得房子升值了,或者与张三关系恶化,拒绝归还房屋或股权转让,张三维权难度极大,可能需要通过漫长的诉讼程序才能确认所有权。债务牵连风险
如果代持人(如李四)对外负有债务,债权人有权申请查封其名下的财产,即便这套房子实际上是张三买的,也可能因为登记在李四处而被强制执行。税务及政策限制风险
有些地方明确规定不允许借名买房,否则可能面临无法过户、被处罚等后果,未来若需转回实际所有人名下,还会涉及高额税费。
代持合法吗?是否受法律保护?
代持本身并不违法,但它属于一种“隐名持股”或“隐名财产安排”,在司法实践中处理较为复杂,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代持协议本身是可以受到一定保护的,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中提到,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资人可以主张相关权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协议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据是否充分,比如是否有书面代持协议、出资证明、沟通记录等。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考虑进行任何形式的代持操作,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 签订正式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出资情况、未来如何返还资产等内容;
- 保留所有付款凭证和沟通记录,以便日后作为证据使用;
- 咨询专业律师,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代持方案;
- 尽量避免长期代持,尤其是大额资产,尽早办理正规过户手续更为稳妥。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的,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
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作出判断。
代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帮忙挂名”,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潜在风险,无论你是实际出资人还是代持人,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防范,在做决定前,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点侥幸心理,必要时请专业人士介入,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代持是什么意思?你真的了解背后的法律风险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