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利息是多少?民间借贷中的十里到底是多少利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涉及借钱、贷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十里利息”,比如有人说:“这钱我借给你,按十里利息算。”那么问题来了——十里利息是多少?它到底意味着多高的利率?是否合法?又有哪些风险?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十里利息”这个神秘面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搞清楚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金融术语。
“十里利息”到底是什么意思?
“十里利息”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或金融术语,而是一种民间俗称,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旧时的口语表达,通常用于形容高利贷中约定俗成的利息标准。
“十里”在这里是一个计量单位的比喻,源自“一分利息”,也就是1%的月利率,按照这样的换算:
- 一里 = 1%
- 十里 = 10%
十里利息就是指月利率为10%,也就是每个月要支付借款本金的10%作为利息。
举个例子: 如果你借了1万元,约定按十里利息计算,那么每月你需要支付1000元利息,一年下来光利息就高达1.2万元,年利率达到了惊人的120%!
“十里利息”是否合法?有没有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刑法》的相关规定,超过法定利率的利息属于高利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合法利率上限: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以当前LPR为例(截至2024年底),一年期LPR约为3.45%,那么合法的民间借贷年利率上限大约为8%,即月利率不超过15%。
而十里利息是月利率10%,远超法律允许的范围,属于非法高利贷行为。
为什么还会有人使用“十里利息”这个说法?
尽管“十里利息”违法且风险极高,但在一些特定群体和区域,仍然存在这种说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信息不对称:部分借款人不了解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容易被误导;
- 急用资金需求:有些人因为征信不良、无法从正规渠道贷款,只能求助于地下钱庄或高利贷;
- 文化惯性:在一些地方,“十里利息”已经成为一种口头习惯用语,甚至被视为“行规”。
但必须提醒的是,选择“十里利息”的借贷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极易陷入债务陷阱。
遇到“十里利息”怎么办?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正面临此类高利贷问题,这里给出几点专业建议:
- 及时止损:一旦发现对方提出“十里利息”等超高利率条款,应立即停止谈判。
- 保留证据:如已签署相关协议或收到转账记录,务必保存好所有证据。
- 寻求法律帮助:可向当地司法局、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咨询,申请撤销无效的高利贷合同。
- 报警处理:若遭遇暴力催收、恐吓等违法行为,应第一时间报警。
相关法条参考
以下是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法律依据,供您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超过部分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十里利息是多少?答案很明确:月利率10%,年利率120%,这是一个严重违法、极度危险的借贷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时急需用钱而轻信所谓“方便快捷”的高利贷,结果却陷入了巨额债务的深渊,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安全。
我们强烈建议大家:远离高利贷,选择正规渠道融资,依法维权,理性借贷。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借款是否合法、利率是否超标,请务必咨询专业律师,不要轻易签署任何不明条款,毕竟,一分钱利息都不该多付,更不该背负一辈子还不清的债。
关键词布局提示(关键词密度约3%):十里利息是多少、十里利息、高利贷、月利率10%、合法利率、民法典、LPR、借款合同、民间借贷、法律保护
十里利息是多少?民间借贷中的十里到底是多少利率?,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