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一厘到底是多少利息?民间借贷中的分到底怎么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涉及借款、贷款时,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月息一分一”,或者“年息三分五厘”,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都会一头雾水——“一分一厘到底是多少利息?”
这是我国传统金融术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一分”并不是指1分钱,而是代表1%的利率。“一分一”其实就是1%的利率,但具体是月利率还是年利率,就需要看双方约定的内容了。
什么是“一分一厘”的利息?
在我国传统习惯中:
- 一分 = 1%
- 一厘 = 0.1%
- “月息一分一”就是月利率1.1%
- 换算成年利率就是:1.1% × 12 =2%
- 同理,“年息三分五厘”就是5%的年利率
举个例子: 如果你借了10万元,月息为一分一,那每个月就要支付10万 × 1.1% =1100元利息,一年下来就是13200元。
这种表述为什么还在使用?
虽然现在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百分比表示利率,但在一些民间借贷中,尤其是农村或小范围熟人之间的借款,仍然习惯用“几分几厘”来表达,主要原因是:
- 口头上更容易表达与记忆
- 地方传统和习惯使然
- 避免书面合同过于复杂
也正因为如此,容易产生误解甚至纠纷,有人误以为“一分一”是指每月只还1分钱利息,结果签完字才发现,原来是1.1%的利率!
民间借贷的合法利率是多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
民间借贷的年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过部分无效。
以2024年为例,一年期LPR大约为45%,四倍就是8%,也就是说,只要年利率不超过13.8%,就算合法;如果超过了,超出部分借款人可以拒绝支付。
而按照这个标准换算回来:
- 年利率13.8% ≈ 月利率15%
换句话说,“月息一分一”基本已经接近民间借贷的合法上限,如果再高一点,月息一分二”,就会超出法定保护范围。
如何避免因“一分一厘”产生的争议?
为了避免因为传统术语造成的理解偏差,建议大家在签订任何借贷合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 明确写出年利率或月利率的具体数字,月利率1.1%”或“年利率13.2%”;
- 尽量避免使用“分”、“厘”这样的模糊词汇;
- 保留书面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
- 必要时请专业律师协助拟定合同条款;
- 提前了解当前LPR水平,确保不被高利贷所坑。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借款的利息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一分一厘”听起来很老派,但它确实还在现实中广泛使用,关键是要搞清楚它背后的数学含义,才能不被误导甚至上当受骗。
无论是借钱给别人,还是向别人借钱,都要擦亮眼睛,把利息写明白、说清楚、留证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住一句话:“一分一”不是小意思,弄错了可是大麻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