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劳动关系的认定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在认定劳动关系时通常会考虑的关键因素。 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劳动者需具备劳动能力。 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遵守其规章制度。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报酬。 劳动工具和条件。通常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必需的工具、设备和工作场所等。 工作内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劳动者为用人单位长期、稳定地提供劳动。 还有,社会保险缴纳。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在实际认定中,不能仅凭单一因素来判断,而需综合考量上述及其他相关因素。例如,虽然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等,但实际情况符合劳动关系特征,也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公平和稳定。如果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来解决。
法律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第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