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是根据银行流水来判吗
一、是根据银行流水来判吗
帮信的案子可不是看个银行流水就完事了咱们得把各种证据都算上才能准确判断。
银行流水这个东西虽然挺关键的,能让我们看到钱是怎么流动的,花了多少钱之类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证据。
除了流水之外,法官们还要看看其他跟案子有关的证据,比如通信记录的话甚至是罪犯自己讲的故事等等,这样才能对整个事件有个清晰的认识。
当然只凭着银行流水也不能直接给人家判刑,这得看具体的情况怎么样,还有法律上都是说的,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才行。
《》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的提示性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
(一)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
(二)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枪支、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违法犯罪信息的;
(三)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帮信罪没获利但警官让退赃怎么办
关于帮信罪在侦查阶段公安要求你退费这事,我给你点靠谱的建议。
首先,你得老老实实地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工作。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主动退还赃物,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妨碍公安机关的正常侦查活动。
那可就糟了,可能会被处以拘留这类的惩罚。
所以你得看看自己到底该怎么办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哈:
1、你可以找家人或者委托的律师直接跟办案人员沟通一下。
不过,这之前最好还是先通过公检法的办案人员,或者是你委托的律师问问看他自己的想法和你想退还的多少钱,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2、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说,有些案件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警方并不太愿意接受你的退赃。
这时候你就要拿出真诚的态度来跟办案人员好好说说你的想法,或者去找他们的领导反映问题。
3、你还可以试着直接跟受害人商量赔偿的事情,争取得到他们的谅解。
如果受害人就在当地的话,或者你能找到他们在外地的联系方式,那么你完全可以直接跟他们联系,商量赔偿的事情,然后争取得到他们的谅解。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即使你手头的钱不够全部退还赃款,或者无法退还给所有的受害人,你仍然可以跟他们商量,在没有还清债务的情况下,拿到他们的谅解书。
当然这么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有些受害人可能会狮子大开口,提出过分的要求。
三、帮信罪参与者不知情怎么证明
那些帮凶但自认为无辜的人,得赶紧拿出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不是同谋才行。
首先可以拿出来跟案子没关系的时间、地点、跟什么人在一起做过的证据,比如详细的交通记录、手机上的聊天记录,有时候朋友的证言也管用。
第二步就是要证明自己没有搞这个罪案的动机和可能的条件,比如通过展示经济实力、人际关系网,搞清楚有没有前科记录之类的,这样就能排除嫌疑了。
再者,要是能找到当时自己处于某种精神状态或行为模式的相关证据的话,就更有说服力了,比方说看过的病历本、心理医生的治疗记录等等,都说明你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或者参与不到这件事里去,那可真是个大优势。
四、帮信罪涉案卡中的钱最终能取出吗
你问那帮信罪涉及到的银行卡里头的钱能不能拿回来,这个问题得看具体的情况和你经历的法律流程来决定。
要是这笔钱是从犯罪活动中赚来的,或者是用来干坏事的工具,那就很可能会被执法部门给冻住或者没收掉。
在法律程序走完之前,这些钱基本上就是用不了的。
但如果这笔钱跟犯罪行为没有关系,只要你能拿出合法来源的证据,还是有可能把它要回来的。
五、涉嫌帮信罪银行卡会解冻吗
要是你的银行卡因为涉嫌参与了帮信罪而被冻结的话,那这个卡是不是能解冻就要看案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后续的调查结果如何了。
在这期间,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能让人相信你所拥有的资金都是合法入手的,或者这些钱跟那个犯罪行为就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银行或许会认真考虑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给你的账户进行解冻。
但是如果经过调查发现你的银行卡真的牵涉到了一些不法活动,比如诈骗、洗钱之类的,那你的银行卡很可能还得继续被冻结着,甚至还有可能要面对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建议你赶紧去找个靠谱的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