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前科能消除
一、未成年犯罪前科能消除
依照我国现行,对于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前科纪录,是有可能予以消除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当涉案未成年人达到法定成年年龄(即年满18周岁)之后,若其所受刑罚已执行完毕或者被依法宣告免予刑事处罚,并且自此之后的五年内未曾再次触犯新的条款,那么该未成年人便可向其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提交申请,请求对其犯罪记录进行封存。在经过封存程序之后,这些相关信息将不再对外公开披露,从而尽可能降低对涉案未成年人未来生活及职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激励那些曾经犯错的未成年人积极改正错误,同时也注重保护他们的个人益以及平等的公民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来重新融入社会。
《》第二百八十六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二、有前科判几率大不大
对于曾经触犯法律的被告人员而言,在他们再度犯法之后,获得缓刑判决的机会相较于其他人来说要低很多。在做出是否适用缓刑的决定过程中,法院会对被告人员所涉及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被告人员的认罪态度、悔过表现、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有前科的事实意味着被告人员过去曾有过违法行为的记录,这可能会被视为其再次犯罪的风险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最终是否适用缓刑,还需要依据每一起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被告人员在新的犯罪中所展现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如果新的犯罪行为情节较为轻微,被告人员有明确的悔过表现,并且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大,那么法院仍然有可能会考虑给予缓刑的判决。
三、免除刑事处罚算前科吗
在法律意义上,“免于刑事处罚”是否等同于所谓的“前科”呢?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必须看到具体情况再做判断,因为被判定为“不构成犯罪”的情况并不包含在内。当某人的犯罪行为因情节显著轻微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而未受到刑事处罚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罪行不存在、不真实。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规定,若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尚未满十八岁,且所受刑罚为五年有期徒刑以下,那么相关犯罪记录应予封存。然而,即便犯罪记录已被封存,也不得向任何单位及个人提供,除非是司法机关为了办案所需,或者有相关单位依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对于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而言,他们应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情况严格保密。
以上是关于未成年犯罪前科能消除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合飞律师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