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传谣相关法律规定
造谣传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造谣传谣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惩处措施。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的造谣传谣行为,可能面临治安处罚。
当造谣传谣的情节更为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触犯刑法。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造谣传谣还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造谣传谣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造谣传谣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还可能对个人、企业等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