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假离婚真的安全吗?法律怎么判定?
在当今社会,房产交易与婚姻状态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规避限购政策、降低税费或获取贷款优惠,一些夫妻选择通过“假离婚”来达到买房的目的,这种看似聪明的操作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买房假离婚法律怎么判定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近年来,“假离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和房价较高的地区,不少人为了购买第二套房而采取这种方式,但实际上,所谓的“假离婚”并非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它仅仅是一种民间说法,从法律角度看,只要办理了离婚手续,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婚姻关系就已经正式解除。
什么是“假离婚”?
“假离婚”通常指夫妻双方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购房资格、财产分割等),通过协议或诉讼方式办理离婚手续,但实际生活中仍保持夫妻关系的行为,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隐患。
法律如何判定“假离婚”?
虽然“假离婚”本身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但一旦涉及纠纷,法院会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
- 离婚的真实意图:如果一方能够证明离婚并非出于真实意愿,而是为了规避政策或其他非法目的,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行为。
- 财产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如果在离婚协议中明显偏向一方,或者存在虚假财产申报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司法机关的关注。
- 后续行为的表现:双方在离婚后仍然共同生活、共同抚养子女,甚至继续使用共同账户,这些都可能成为判定“假离婚”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当事人声称是“假离婚”,法律上并不存在这一概念,一旦离婚手续完成,婚姻关系即告终结,任何一方都有权利重新组建家庭,如果另一方反悔,拒绝复婚,原配偶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议。
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
- 财产纠纷:如果一方在离婚后恶意转移资产或隐瞒财产,另一方可以申请重新分配财产。
- 子女抚养权问题:若孩子归其中一方抚养,另一方无法随意更改现状。
- 信用风险:部分人因“假离婚”导致个人征信受损,进而影响未来贷款审批。
- 刑事责任:如果利用“假离婚”实施欺诈行为(如骗取国家补贴),还可能触犯刑法。
建议参考
对于那些考虑通过“假离婚”买房的人来说,建议三思而后行,与其冒险尝试灰色地带,不如寻找更为合法合规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咨询专业律师或金融顾问,了解是否存在其他符合政策要求的解决方案,还需明确以下几点:
- 理性评估风险:不要低估“假离婚”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包括情感伤害和经济损失。
- 签订补充协议:如果决定采用这种方式,务必事先拟定详细书面协议,约定好未来复婚及财产归属等问题,以减少潜在纠纷。
- 尊重法律权威: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切勿将其当作工具来满足短期利益需求。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一条(现已废止,但仍具参考意义)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八条
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