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恐吓他人的行为属于什么罪
一、口头恐吓他人的行为属于什么罪
口头恐吓他人的行为,需根据具体情形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具体分析如下:
若单纯口头恐吓,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不构成犯罪,可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据《法》,会受到相应,比如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犯罪。比如构成罪,若行为人多次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可处五年以下、或者。纠集他人多次实施该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
再如构成罪,若恐吓他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要挟等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
二、口头恐吓算不算恐吓罪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恐吓罪”这一确切罪名,但口头恐吓的行为可能涉及其他罪名或违法情形。
若口头恐吓行为情节较轻,一般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口头恐吓行为情节严重,比如以杀害、伤害等暴力方式威胁他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等。构成敲诈勒索罪要求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通过威胁、要挟等方法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构成寻衅滋事罪则需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等。
总之,口头恐吓是否构成违法犯罪,需根据具体行为的情节、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三、口头恐吓如何取证
对于口头恐吓的取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录音录像。若条件允许,在确保不违反及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使用手机等设备对恐吓行为进行录音或录像,这能直接记录下恐吓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对话等关键信息,是较为有力的证据。
二是证言。寻找现场目睹恐吓行为发生的证人,如邻居、路人等。他们可以向相关部门或法庭描述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但要注意证人需具备相应的作证能力和可靠性。
三是聊天记录或书面材料。若恐吓者在事后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再次提及恐吓相关内容,要及时保存好这些聊天记录。或者,若能诱导恐吓者将恐吓内容以书面形式呈现,也可作为证据。
四是报警记录。在受到口头恐吓后,应第一时间报警,警方的出警记录、询问笔录等也能作为证据,证明恐吓行为的存在。
以上是关于口头恐吓他人的行为属于什么罪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合飞律师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