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一般诈骗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合飞律师2个月前 (04-02)普法百科3

一、一般诈骗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行为人构成诈骗罪既遂的,怎么判处刑罚主要看其犯罪数额的多少,犯罪数额越大的,判处刑罚越重。犯此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一般如何取证

被害人要写书面的报案材料,写明被骗经过,提供破案线索:嫌疑人特征、被骗数额、如何交付财产、嫌疑人的诈骗手段等,公安机关可以制作询问笔录。

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公安机关接受被害人报案后,立案侦查,采取措施,收集犯罪证据:抓获嫌疑人进行讯问,制作笔录,查明嫌疑人信息、有无犯罪前科、有无同案犯、诈骗手段、诈骗数额、赃款去向、安排被害人进行辨认、追缴作案工具、向银行查询查封扣押冻结嫌疑人涉案财产、银行账户,后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嫌疑人后继续侦查。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米律网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549517.html

一般诈骗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的相关文章

集资诈骗罪一般诈骗罪的区别

、与一般的区别 针对集资诈骗罪诈骗罪之间主要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二者各自对应受害者群体存在显著差别。 在集资诈骗罪中,犯手法通常瞄准的是广大社会公众所集结用于投资获利目的的资源,其中包含了巨额货币和实物资产;在诈骗罪的情境下,犯通常会对某个特定个人或组织...

一般抢夺弹药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抢夺弹药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依据我国现行之规定,关于构成抢夺弹药罪既遂的处罚措施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对于实施该种犯行为之人,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刑事处罚;其次,若相关情节严重,可能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甚至死亡罚。 再者,若犯分子在某次抢夺弹药活动中所涉及数量较大,或出...

一般违规销售枪支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违规销售枪支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对于非法持枪罪的判刑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法裁定。 一般而言,犯者将面临至少三年以下、或的刑事处罚;若情节严重,则应处三年以上但不超过七年有期徒。 该行所侵害主要客体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对枪支、弹药严格管控制度。 在客观方面,犯行为人必须...

一般妨害动植物检疫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妨害动植物检疫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行为人犯妨害动植物检疫罪既遂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百三十七条 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国...

一般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一般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的判刑为: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规定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百八十七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

一般包庇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包庇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明知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犯前款,事前通谋,以论处。 2、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活动...

一般非法运输爆炸物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非法运输爆炸物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一般非法运输爆炸物罪既遂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非法运输各类炸药、雷管、导火索、导火线、非电导爆系统、起爆药、爆破剂等,或者炸药、发射药、黑火药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十米以上构成非法运输爆炸物,追究...

一般非法出卖武器装备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一般非法出卖武器装备罪既遂是怎么判刑的   1、行为人构成非法出卖武器装备罪既遂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若出卖大量武器装备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无期徒或者死。出卖,指以牟利为目出武器装备行为。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