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剐蹭了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一、被剐蹭了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当您发现自己的车辆遭受了刮擦或者对方肇事逃逸时,务必在第一时间内拨打110或直接联系当地的交警部门,如实详细地陈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及时间、地点;倘若您清楚对方车辆的特征,也请一并提供给警方。
收集证据:在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搜集现场的证据,例如拍照、录制视频等方式记录事故现场的状况,尤其要关注对方车辆的车牌号码、车型、颜色等细节,同时也要留意周围是否有监控摄像设备。
维护现场:在等待警察到达之前,请尽量保持车辆原状,以便警察能够进行全面的现场勘查。
警方调查:警察抵达现场之后,他们将会对现场进行仔细的勘查,收集相关证据,并且调阅周边的监控录像,以期追寻逃逸车辆及其驾驶员的踪迹。
责任判定:依据警方的调查结果,交警部门将会出具书,逃逸方通常会被判定承担全部责任。
车辆损失评估与修复:在责任明确之后,如果逃逸方已经被找到,您可以通过对方或者其所投保的保险来进行车辆损失的评估和修复赔偿事宜。
若是未能找到逃逸方,您可先行自行修复车辆,并妥善保管好维修发票以及相关证明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报过警的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警方调查流程: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警方将立即赶赴现场展开勘验工作,收集各类证据,例如监控录像、目击者证言、车辆残骸及轮胎印痕等等。
接下来,警方或许会发布协查通告或者公开发布的社会公告,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寻找肇事车辆或是。
警方还会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安排路卡堵截,利用先进的交通监控系统和专业的警务网络来追踪嫌疑人的行踪。
一旦锁定嫌疑车辆,警方有权依法实施扣押,同时对嫌疑人进行传唤。
受害者的配合:作为受害方,您应该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的信息,例如肇事车辆的外观特征、颜色、车型、车牌号码,以及肇事者的外貌特征等。
如果您有任何目击者的线索,请务必及时与警方取得联系,并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
同时,请妥善保管所有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如照片、视频资料、医疗记录以及事故现场的各种物品。
医疗救助:在事故中,无论您本人还是其他人员受到伤害,都应尽快接受专业的医疗救治,并保留所有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费用票据。
保险理赔:在事故发生后,请第一时间通知您的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
如果最终能够找到肇事者,您可以通过其所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若无法找到肇事者,您可能需要通过自身的保险(如存在未查明司机保险)来获得相应的赔偿。
法律责任:一旦找到肇事者,警方将会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肇事者的具体行为,对其施加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拘留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肇事者可能面临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罚款,15天以内的拘留,甚至更为严重的刑事责任,如吊销驾驶或终身禁止驾驶,特别是在事故导致重伤或死亡的情况下。
三、B2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方面,若肇事逃逸行为未达构成犯罪标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对当事人处以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罚款,同时有可能附加15日以内的拘留。
肇事逃逸行为还将导致驾驶员的驾驶证一次性被扣除12分。
对于持有B2的驾驶员而言,当累积记分为12分时,需在30天内完成驾驶证降级手续,否则驾驶证将被宣布失效。
关于驾驶证降级,根据公安部139号令第七十八条规定,持有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驾驶证的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满12分的,车辆管理所应注销其最高准驾车型驾驶资格,并通知机动车驾驶人在30日内办理降级换证业务。
刑事处罚方面,若肇事逃逸行为构成犯罪,例如造成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若因逃逸致人死亡,则将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
终身禁驾方面,即便肇事逃逸行为未达到犯罪程度,仍有可能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以上是关于被剐蹭了肇事逃逸怎么处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1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