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如何通过公证避免被分割?

合飞小编2个月前 (03-02)普法百科3

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本意是希望子女能够生活得更好,但如果处理不当,这些财产可能会在离婚时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许多人在接受赠与后忽略了关键的一步——公证,导致个人财产“混同”为共同财产,最终引发纠纷,婚后赠与的个人财产究竟该如何公证才能保障权益?

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如何通过公证避免被分割?

**为什么婚后赠与财产需要公证?

根据《民法典》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明确赠与子女一方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但现实中,如果赠与行为没有明确的书面约定或公证,离婚时另一方可能主张“赠与发生在婚后,属于共同财产”,父母转账给子女买房,若未注明用途或签署赠与协议,法院可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出资。公证的核心作用,就是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个人财产”的性质,避免争议。

**解决方案:三步完成赠与公证

1、明确赠与意图:父母与子女需共同签署《赠与合同》,明确写明“财产仅赠与子女个人,不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并注明财产详细信息(如房产地址、存款金额等)。

2、选择公证类型

赠与合同公证:直接对赠与协议进行公证,效力最强;

单方声明公证:若父母无法到场,可通过声明书公证确认赠与意愿。

3、办理公证手续:携带身份证、财产权属证明(如房产证、银行流水)、赠与合同到当地公证处申请,公证员审核后会出具公证书。注意:公证需在财产转移前完成,否则可能被视为“事后补救”

**相关法条支持

《民法典》第1063条:明确规定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推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29条:父母在婚后为子女购房出资,约定为赠与一方的,按约定处理。

婚后赠与的财产能否“保得住”,关键看是否提前做好法律隔离,公证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对亲情的保护——既避免子女因婚姻变故失去财产,也减少家庭矛盾建议在接受大额赠与(如房产、存款)时,务必“先公证,后接收”,同时保留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辅助证据,如果已经发生财产混同,可咨询律师通过补充协议或诉讼确权,但公证仍是成本最低、效力最高的选择。

一句话提醒: 婚姻需要信任,但财产需要“明算账”,用公证给父母的关爱加一道“保险锁”,才能让感情和利益都更纯粹。

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如何通过公证避免被分割?,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325338.html

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如何通过公证避免被分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