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协议必须公证才有效吗?律师揭开法律真相
“签了婚内财产协议,是不是必须去公证处公证?”这是许多夫妻在规划家庭财产时最常纠结的问题,有人认为公证能让协议“更有保障”,也有人觉得麻烦且没必要。婚内财产协议并不强制要求公证,但公证与否会直接影响协议的效力和执行难度。
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共有。法律并未要求婚内财产协议必须公证,只要协议内容合法、双方自愿签署且采用书面形式,即使未经公证也具有法律效力。但现实中,若协议涉及房产、股权等需要登记的财产,公证能帮助避免后续争议,一方私自处置协议中约定的房产时,经公证的协议可直接作为证据,降低举证难度。
解决方案:如何选择是否公证?
1、简单财产约定可自行签订:若协议仅涉及存款、车辆等明确归属的财产,双方签字并保留书面协议即可。
2、复杂财产建议公证:涉及房产、公司股权等需登记的财产时,公证能确保协议内容与登记信息一致,防止一方反悔或擅自变更。
3、特殊情况需律师介入:如协议涉及子女抚养、债务划分等附加条款,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起草,并视情况公证以强化约束力。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财产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
小编总结:
婚内财产协议公证并非“必须”,但却是“优选”。 公证能大幅降低协议被质疑的风险,尤其在涉及大额财产或复杂权益时,相当于给协议上了一道“保险”,普通夫妻可根据财产类型和信任基础灵活选择,但务必确保协议内容合法、表述清晰,必要时借助法律专业人士把关,婚姻需要感情,财产需要理性,一份严谨的协议既能保护权益,也能让感情走得更稳。
婚内财产协议必须公证才有效吗?律师揭开法律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