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现金,怎样才能转到一方名下?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管理和分配常引发争议,尤其是现金这类流动性强、归属难追溯的资产,许多夫妻因感情破裂、财产分割需求或债务风险防范,希望将共同存款转为一方个人财产。但如何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合法实现现金归属的转移?这需要结合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谨慎处理。
核心问题:现金作为共同财产的特殊性
根据《民法典》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投资收益等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现金虽为共同财产,却因无明确登记制度,存在转移、隐匿的风险,若一方未经协商擅自转移大额存款,可能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财产,面临少分或不分财产的后果(《民法典》第1092条)。合法、透明地完成现金归属变更,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关键。
**解决方案:三步实现合法转移
1、签订书面协议并公证
双方可自愿协商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明确约定部分或全部共同存款归一方所有。协议需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公证处公证,确保其法律效力(《民法典》第1065条),约定男方名下某银行账户的50万元存款归女方单独所有,并附具体账户信息。
2、通过法院调解确认归属
若已进入离婚诉讼阶段,双方可向法院提交调解申请,由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现金归属。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可避免后续纠纷。
3、明确资金用途并保留证据
若因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特定用途需将现金转入一方账户,需留存转账记录、用途说明等书面证据,避免被认定为恶意转移。
**相关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为共同财产。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属,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
《民法典》第1076条:离婚时夫妻双方应协商处理共同财产,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
《民法典》第1092条:一方隐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时可少分或不分。
夫妻共同现金的归属变更,必须遵循“协商优先、法律兜底”的原则,无论是通过协议公证还是司法程序,核心在于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需注意:私自转账、销户取现等行为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建议在操作前咨询专业律师,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既保障财产分割的合理性,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现金,怎样才能转到一方名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