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现在怎么认定的?这5大变化你必须知道!
“结婚后买的房算谁的?”“父母给的钱离婚时要不要分?” 这些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问题,几乎成了每对夫妻的“隐形考题”,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和司法实践的变化,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规则正发生微妙却关键的调整,婚姻中的“经济账”该怎么算?
一、现行规则下的5大核心变化
1、“婚后新增财产”认定更严格
过去“婚后收入一律平分”的认知被打破,《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将“工资、奖金、劳务报酬”列为共同财产,但若一方通过婚前公司股权、知识产权获得的婚后收益,可能被认定为个人财产。
2、父母出资购房出现“倾斜保护”
父母为子女购房,若明确约定“只赠与一方”且登记在子女个人名下,离婚时可不作为共同财产分割,例如女方父母全款买房并注明“仅赠女儿”,即便婚后还贷也属个人财产。
3、债务分担引入“共债共签”原则
2023年北京某案例中,丈夫私下借款100万用于赌博,法院因妻子未签字且未用于家庭生活,判定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避免“被负债”风险。
4、虚拟财产纳入分割范围
抖音账号、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估值后参与分配,上海2022年一离婚案中,双方共同运营的百万粉丝账号被判按贡献度分割,运营方补偿另一方30万元。
5、全职太太补偿金计算更灵活
浙江2023年判决显示,全职妈妈除平分财产外,还可获得每年5万-8万元的家务补偿,补偿标准综合考虑婚姻时长、当地收入水平等因素。
二、如何避免“财产说不清”?3步解决方案
1、签订书面协议
对房产、股权等大额资产,通过《婚内财产协议》明确归属(需公证),避免离婚时举证困难。
2、保留资金流向证据
父母赠与款项时备注“仅赠子女个人”,还贷使用婚前账户,微信聊天记录、银行流水至少保存5年。
3、提前咨询律师定制方案
针对股权代持、海外资产等复杂情况,建议在婚前或购房前做法律风险评估,用“协议+公证+保险”构建财产防火墙。
三、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收益等为共同财产。
《民法典》第1063条: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
《民法典》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需双方共同签字或事后追认。
《民法典》第1088条:家务劳动补偿可协商或由法院判决。
夫妻共同财产认定正从“简单平分”转向“精细划分”,既要保障弱势方权益,也注重保护个人财产边界,无论是准备结婚的年轻人,还是婚姻中的夫妻,务必树立“财产清醒意识”——爱情需要纯粹,但财产需要理性,及时通过法律工具明确资产归属,才能在婚姻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夫妻共同财产现在怎么认定的?这5大变化你必须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