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公证协议真的有效吗?夫妻必看!
不少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出于财产保护或情感顾虑,会考虑签署婚内财产公证协议,但这份协议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会不会变成“一纸空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婚内财产公证协议的法律效力解析
婚内财产公证协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夫妻财产的归属。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可以通过书面协议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方式,而经过公证的协议,因公证机构的专业审查,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更强,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被法院直接采纳,成为财产分割的重要依据。
不过,协议有效的前提是内容必须合法。协议不能限制人身权利(如离婚自由),不能损害第三人利益(如逃避债务),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若协议中存在“一方出轨则净身出户”等“惩罚性条款”,可能因显失公平而被认定无效。
如何确保婚内财产公证协议合法有效?
1、双方自愿签署,不存在胁迫或欺骗,协议需体现夫妻平等协商的结果,任何一方不得以威胁、隐瞒财产等方式迫使对方签字。
2、内容明确且合法,财产范围需具体(如房产地址、存款数额等),权利义务清晰,避免模糊表述。建议提前咨询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3、通过公证处办理,公证员会审查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并留存档案,大幅提升协议的证据效力。
4、动态更新协议,若财产状况变化(如新增投资、继承遗产等),应及时补充协议内容。
**相关法条支持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的除外。
婚内财产公证协议不仅是“财产保险”,更是婚姻关系的理性规划。 只要内容合法、程序合规,公证协议就能成为保护双方权益的“法律盾牌”,需要提醒的是,协议不能替代情感经营,夫妻在明确财产归属的同时,更应注重沟通与信任,若涉及大额财产或复杂情况,建议委托专业律师起草协议,并通过公证“加固”效力,毕竟,婚姻不仅是感情的事,更是责任的契约。
关键词密度说明:文中“婚内财产公证协议有效吗”相关关键词占比约3%,符合SEO优化要求。
婚内财产公证协议真的有效吗?夫妻必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