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可以做财产公证吗?夫妻共同财产也能明算账吗?
很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会因为财产问题产生矛盾,尤其是双方收入差距大、家庭资产复杂或存在债务风险时,有人会问:“婚内可以做财产公证吗?这样会不会伤感情?”
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婚内财产公证不仅合法,还能有效避免未来因财产分配引发的纠纷,夫妻双方可以通过公证明确婚内各自名下的财产归属,例如房产、存款、投资等,甚至约定婚后收入如何分配。这种公证并不是对婚姻的不信任,而是对双方权益的理性保护,我接待过一对夫妻,男方创业存在债务风险,女方担心家庭财产被牵连,两人通过公证将女方婚前房产和部分存款明确为个人财产,既保障了女方的安全感,又让男方可以安心经营事业。
解决方案:如何操作婚内财产公证?
1、协商一致:双方需自愿达成财产协议,明确哪些财产归个人所有、哪些共有。
2、准备材料:身份证、结婚证、财产权属证明(如房产证、银行流水)等。
3、公证处办理:携带材料到公证处签署协议并公证,公证员会审核内容的合法性。
4、法律效力:公证后的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未来若产生纠纷,法院可直接作为证据采用。
相关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小编总结:
婚内财产公证的本质是“先小人,后君子”,它用法律手段为婚姻关系中的经济问题划清界限,尤其适合以下情况:
- 一方婚前有大量资产或债务;
- 再婚家庭需保护各自子女的继承权;
- 创业或投资风险较高的夫妻。
感情需要感性维系,但财产问题必须理性对待,公证不是婚姻的“绊脚石”,反而是守护婚姻的底气,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家庭情况,必要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量身定制协议条款,才能让这份“契约”真正成为婚姻的“安全锁”。
婚内可以做财产公证吗?夫妻共同财产也能明算账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