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财产公证离婚后真的有效吗?律师给你讲透关键点
“婚前财产公证”大家听得多了,可“婚后财产公证”到底有没有用?尤其是离婚时,这份公证能成为“护身符”吗?今天就用大白话,从法律角度帮你看透本质。
**婚后财产公证的本质是什么?
婚后财产公证,简单说就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通过书面协议明确财产归属(比如房子归谁、存款怎么分),并到公证处盖章认证。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提前锁定财产分配规则”,避免离婚时扯皮。
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只要协议内容合法、双方自愿签字,婚后财产公证就具有法律效力,离婚时,法院原则上会按公证内容分割财产,但注意!有3种情况可能导致公证“失效”:
1、隐瞒、转移财产:比如一方偷偷把婚后的收入转走,公证时没写进去;
2、协议显失公平:比如一方被胁迫签字,或协议明显损害某一方利益;
3、违反公序良俗:比如约定“出轨方净身出户”,这类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解决方案:如何让婚后财产公证真正“保险”?
1、先签协议,再公证:双方协商一致后,用书面协议明确财产范围、归属(建议找律师审核条款);
2、公证流程要规范:带齐身份证、结婚证、财产凭证到公证处办理,确保公证员全程见证;
3、离婚时主动举证:若对方反悔,可直接向法院提交公证书,要求按约定执行。
**相关法条支持
1、《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的归属,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2、《民法典》第1143条:若协议存在欺诈、胁迫情形,或内容违法,当事人可主张无效。
婚后财产公证在离婚时是否有效,关键看两点:协议内容是否合法,流程是否合规。如果双方是自愿、公平地约定,且公证程序到位,这份协议就是“铁证”,但若存在隐瞒财产、显失公平等问题,法院仍有权重新分割。
划重点: 与其纠结“有没有效”,不如在公证前咨询专业律师,确保协议内容合法、表述严谨,才能真正保护自身权益,毕竟,婚姻需要经营,财产更需要智慧管理!
婚后财产公证离婚后真的有效吗?律师给你讲透关键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