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怎么做啊?一文讲清流程和注意事项
“发生事故后,伤残鉴定到底该怎么做?”这是很多伤者及家属最迫切的问题,伤残鉴定结果直接关系到赔偿金额和法律维权,但流程复杂、专业性强,许多人因不了解细节而错失关键权益。今天就用大白话,把伤残鉴定的核心流程和避坑要点说清楚!
**一、伤残鉴定的关键流程
1、什么时候做鉴定?
不是受伤后立刻就能做!需等治疗终结、伤情稳定(一般3-6个月后),否则可能因恢复情况影响鉴定结果。建议先咨询律师或鉴定机构,明确最佳鉴定时间。
2、找谁做鉴定?
诉讼中:由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如交通事故、工伤纠纷)。
非诉讼:自行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需确认对方认可该机构资质)。
特别注意:部分地区要求必须通过“法医临床鉴定”类别机构,提前查清当地规定。
3、准备哪些材料?
- 身份证明、完整病历(门诊+住院记录)、影像学资料(X光片、CT等)、手术记录。
关键提醒:若材料不全,可能被退回补交,耽误时间!
4、现场鉴定怎么做?
鉴定人会检查伤者身体功能(如关节活动度、神经损伤),结合病历综合判断。务必如实描述症状,过度夸大或隐瞒可能影响结果可信度。
5、多久出结果?
一般30日内出具《伤残等级鉴定书》,若对结果不服,可在15日内申请重新鉴定。
二、避坑指南:这些细节决定你的赔偿金!
1、选错机构=结果无效
务必确认鉴定机构在法院或人社局备案(如工伤需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部分“低价快办”的民间机构,结果可能不被法律认可!
2、材料不齐=鉴定失败
曾有案例因缺少一张CT片,导致伤残等级降低一级,赔偿金少拿十几万。建议提前列清单,逐项核对。
3、错过时间=丧失权利
- 工伤鉴定:需在伤情稳定后1年内申请。
- 交通事故:起诉前未做鉴定的,可能被对方质疑真实性。
4、等级划分“暗藏玄机”
同样是骨折,是否影响关节功能、有无后遗症,可能判定为十级或九级伤残,赔偿差额高达数万元。专业律师介入,能帮你争取更合理的等级评定。
**建议参考
- 委托鉴定前,通过司法局官网查询机构资质(如“国家司法鉴定名录网”)。
- 涉及交通事故、工伤的,优先选择法院或人社局认可的鉴定机构。
保存好鉴定过程的所有沟通记录(如微信、邮件),避免后期扯皮。
**相关法条
1、《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第五条:鉴定应以损伤治疗后果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损、功能障碍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委托鉴定,对方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申请重新鉴定。
3、《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伤残鉴定绝非“交材料等结果”那么简单,从时机选择、材料准备到机构资质,每一步都藏着风险点,普通人因缺乏经验,容易踩坑导致赔偿缩水。记住两个核心原则:一是鉴定前务必咨询专业律师;二是全程保留证据,确保流程合法合规。 只有把细节做到位,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救命钱”!
伤残鉴定怎么做啊?一文讲清流程和注意事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