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消费分期等借贷平台逐渐成为大众周转资金的常见选择,但不少人在借款后心存侥幸,认为“平台的钱拖着不还也没事”。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还钱是否会被起诉?作为律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仅可能被起诉,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一、平台的钱不还,真的会被起诉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银行、正规网贷平台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只要借贷关系合法成立,借款人逾期不还款,债权人(平台或金融机构)均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只要满足原告主体适格、有明确被告、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平台完全具备起诉资格。
以我代理的一起案件为例:2022年某用户在某平台借款5万元逾期一年,平台多次催收未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借款人需偿还本金、利息及诉讼费用共计6.3万元,且因借款人恶意逃避债务,还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二、不还款的后果有多严重?
1、信用破产:逾期记录将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影响未来贷款、购房甚至子女教育
2、催收压力:从短信提醒到第三方催收,可能波及亲友关系与社会形象
3、诉讼风险:一旦被起诉,不仅要承担本金利息,还需支付违约金、诉讼费、律师费等
4、强制执行:败诉后若仍不履行,名下房产、车辆、存款等财产可能被冻结或拍卖
5、限高令与失信惩戒:被列入“老赖”名单后将无法乘坐高铁、飞机,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特别提醒:部分平台会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加速到期条款”,即一旦逾期,剩余未到期债务将全部视为到期,导致诉讼金额远超预期!
三、律师建议:如何应对债务危机?
1、主动协商:逾期后立即联系平台说明情况,争取分期还款或减免部分利息
2、保留证据:保存所有借款合同、还款记录、沟通录音,避免被恶意催收
3、法律咨询:若已收到法院传票,务必在15日内提交答辩状,必要时委托律师介入
4、切忌失联:逃避只会加重后果,积极应对才能降低损失
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履行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1条: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法院可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借平台的钱绝不是“不用还”的免费午餐,从信用污点到法律制裁,每一个环节都在警示借款人必须严肃对待债务问题,与其抱着侥幸心理逃避责任,不如尽早制定还款计划。法律不会纵容失信行为,但永远会给诚实面对问题的人留一扇窗,如果您正面临类似困扰,建议立即咨询专业律师,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