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天天半夜蹦迪?扰民法律到底怎么规定的?
最近收到不少粉丝私信,说楼上邻居深夜装修、广场舞音响震天响,甚至宠物半夜狂吠,严重影响生活,但不知道该怎么用法律维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扰民法律怎么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噪音扰民,法律怎么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噪音扰民属于违法行为,且明确规定了不同场景下的噪音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提到,晚22点至次日6点,居民区环境噪音不得超过45分贝,白天不得超过55分贝(类似正常交谈音量),如果邻居在休息时间制造超过限值的噪音,比如KTV式飙歌、通宵打电钻,完全可以依法投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更是直接“点名”: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警告或200-500元罚款,若屡教不改,甚至可能面临行政拘留。
**遇到扰民,三步走高效解决
1、先礼后兵,主动沟通
大部分扰民问题源于“不自觉”,建议先找对方友好协商,明确告知噪音影响(比如录音录像留证),很多情况下,一句提醒就能解决问题。
2、报警或联系物业/居委会
如果沟通无效,可直接拨打110或通过物业、居委会调解。警方有权现场测量噪音分贝并出具整改通知书,拒不执行的将面临处罚。
3、起诉索赔,硬核维权
对长期恶意扰民的行为,可依据《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相邻权条款)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并索赔精神损失,2022年杭州某小区居民因广场舞噪音持续3年,最终获赔5000元。
**相关法条速查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夜间居民区噪音不得高于45分贝。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制造噪声干扰他人生活的,处警告或罚款。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权利人不得以噪音、震动等方式侵害他人权益。
遇到扰民问题,忍气吞声绝不是最优解,法律赋予了我们明确的维权途径,从协商、报警到起诉,每一步都有法可依。关键是要保留证据(如录音、监控、物业记录),并主动运用法律武器,毕竟,安静的生活环境,是每个公民应享的权利!
如果你正被噪音困扰,不妨从今天起“刚柔并济”——先善意提醒,再果断行动。你的沉默,可能正是对方变本加厉的底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