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银行钱实在还不上会坐牢吗?专业人士给出解决方案
"每个月账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工资刚到账就被划走,剩下的钱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这是许多负债人最真实的写照,当收入骤减或遭遇意外时,许多人会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最终彻底失去偿还能力,面对银行的催收电话和法律文书,很多人会陷入恐慌:还不上钱会不会被起诉?会不会坐牢?
在我国法律框架下,单纯的民事债务纠纷不会直接导致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313条,只有"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老赖",才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但如果是真实、客观的丧失还款能力,债务人并不会因此入狱,不过,银行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追讨债务,法院可能冻结资产、限制高消费,甚至拍卖房产车辆。
**三步走化解债务危机
1、主动协商还款方案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持卡人可向银行申请个性化分期协议,需提供收入证明、医疗记录等材料,协商延长还款期限(最长5年)或减免利息。切忌失联逃避,积极沟通是关键。
2、申请个人债务集中清理
自2021年深圳率先试点个人破产制度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符合"诚实而不幸"条件的债务人,可通过法院裁定免除部分债务,需提交3年内的财产明细、债权清单等材料。
3、寻求法律援助
若已被起诉,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53条主张"执行和解",专业律师能帮助梳理债务优先级,对超过年利率15.4%的部分(根据《民法典》第680条)申请利息调整,避免高额罚息滚雪球。
**相关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678条:借款人可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延期还款
- 《企业破产法》第2条:个人参照适用债务重组相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3条:限制令不包含基本生活支出
面对债务危机,逃避是最差的选择,法律既保护债权人权益,也为诚实债务人留有救济通道,通过及时沟通、合法申诉、合理规划三大策略,完全有可能实现债务"软着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勿轻信"反催收"黑中介,伪造病历、虚假贫困证明等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阳光下的协商,远比阴影中的躲藏更有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