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到底怎么算?这个公式可能让你少亏几十万!
“明明合同签了,钱却迟迟收不回来,这笔账到底怎么算?”这是许多企业主和财务人员的共同困惑,应收账款逾期不仅影响现金流,还可能引发连锁经营风险。而精准计算逾期金额,是追讨债务、制定应对策略的核心第一步。
一、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公式的核心逻辑
应收账款逾期金额的组成远不止“本金+利息”这么简单,专业场景下,需综合以下要素:
公式:逾期金额=合同约定金额×逾期天数×违约金比例+实际损失(资金占用成本等)
1、合同约定金额:以书面合同载明的应付账款为准,口头约定需有证据佐证;
2、逾期天数:从约定付款日次日起计算至实际清偿日(需注意合同是否约定宽限期);
3、违约金比例:通常为日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需符合《民法典》第585条“违约金不得超过实际损失30%”的限制);
4、资金占用成本:可参考同期LPR利率计算(需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案例:某供应商合同金额100万元,约定账期30天,违约金日万分之五,逾期90天未付款。
计算:100万×90天×0.05%+100万×1年期LPR3.45%≈4.5万+3.45万=7.95万元
若未明确约定资金成本,则可能仅支持违约金4.5万元——合同条款的严谨性直接决定追偿力度。
二、实务中的三大“隐藏陷阱”
1、未约定违约金比例:只能主张资金占用损失(法院通常按LPR的1.5倍计算);
2、逾期天数计算错误:若付款日为法定节假日,应顺延至第一个工作日;
3、未及时主张权利:超过3年诉讼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民法典》第188条)。
三、律师建议:三步锁定主动权
1、合同先行:明确约定违约金计算方式、付款节点及争议解决条款;
2、动态对账:每月发送《账款确认函》并保留签收回执;
3、分级追讨:逾期30天发律师函,60天启动诉讼保全(可申请冻结对方账户)。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584条:违约损失赔偿包括合同履行后可得利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8条:逾期付款损失计算标准
-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收账款减值计提规则
小编总结:
应收账款管理本质是风险博弈——算得清才能要得回。 企业需建立“事前约定+事中追踪+事后追偿”的全流程风控体系,而精准运用逾期金额公式,正是贯穿始终的“定海神针”,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逾期第1天就该启动应对程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