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银行起诉到法院了可以调解吗?
当贷款逾期被银行起诉到法院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担心自己会面临财产冻结、信用受损甚至强制执行等问题,但事实上,法院诉讼并不意味着“无路可退”——调解恰恰是解决这类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贷款逾期纠纷中,调解的可能性有多大?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时,通常会优先引导双方通过调解化解矛盾,尤其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调解的成功率并不低,原因在于:
1、银行的核心诉求是收回资金,而非单纯追求法律制裁,如果借款人能提出可行的还款方案(如分期还款、减免部分利息),银行通常愿意协商。
2、法院倾向于高效解决纠纷,调解能缩短诉讼周期,减少司法资源消耗,对双方来说都是更经济的选择。
不过,调解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借款人是否表现出还款诚意,主动联系银行说明逾期原因、提供收入证明或担保措施,都可能成为调解的突破口。
**二、调解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1、调解启动阶段
- 法院立案后,会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调解。借款人应第一时间表明调解意愿,并提交书面申请。
- 银行可能要求借款人提供财产状况、收入证明等材料,以评估还款能力。
2、协商还款方案
核心是“量力而行”,若月收入5000元,可提议每月偿还2000元,剩余部分逐步结清。
- 可争取减免罚息或违约金,但需银行同意。
3、签订调解协议
- 协议需明确还款金额、期限、方式等细节,经法院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若再次违约,银行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注意:调解过程中,切勿承诺超出能力的还款计划,否则二次违约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
三、律师建议:如何提高调解成功率?
1、主动沟通,避免失联,银行起诉通常是因为多次催收无果,若能积极回应,可扭转被动局面。
2、准备充分证据,如失业证明、医疗账单等,说明逾期非恶意,争取银行谅解。
3、必要时委托律师介入,律师可协助分析债务结构、制定谈判策略,甚至通过“债务重组”优化还款方案。
**相关法条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2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2、《民法典》第533条:
“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履行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协商变更或解除合同。”
3、《人民调解法》第17条:
“调解协议需双方自愿达成,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贷款逾期被起诉后,调解不仅是法律允许的解决方式,更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手段,与其消极应对,不如主动争取协商空间,通过合理规划还款方案,既能维护自身权益,也能避免信用记录进一步恶化。法律保护的是诚实而非侥幸,积极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