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伤残鉴定?
伤残鉴定,又称工伤鉴定或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由法定机构依据伤者的医疗诊断结果、病历记录以及相关医学资料,对伤者在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方面进行的医学技术鉴定,进行伤残鉴定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1、申请鉴定:伤者或其代理人向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附上相关医疗资料。
2、医学检查:鉴定委员会组织医学专家对伤者进行医学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3、专家评议:医学专家根据医学检查结果,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鉴定标准进行评议。
4、出具鉴定结论: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评议结果,出具伤残等级鉴定结论。
5、送达鉴定结论:鉴定结论送达伤者和用人单位,并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建议参考:
进行伤残鉴定时,伤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疗机构和鉴定委员会的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医疗资料,伤者有权了解鉴定过程和结果,如有疑问可以向鉴定委员会提出,在鉴定过程中,如果伤者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再次鉴定。
相关法条: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小编总结:
伤残鉴定是工伤赔偿的重要依据,伤者在遭受工伤后,应当及时进行伤残鉴定,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鉴定过程中,伤者应当积极配合,确保鉴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如果对鉴定结论有疑问,可以依法申请再次鉴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