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诈骗需要坐牢吗
一、未成年诈骗需要坐牢吗
未成年人诈骗是否需要坐牢,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
首先,要看未成年人的年龄。如果是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诈骗行为,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不会坐牢。
其次,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在实施特定的严重暴力犯罪时才负刑事责任,诈骗不在此列,一般不会因诈骗坐牢。
最后,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若其实施诈骗行为,达到相应的定罪标准,如诈骗数额较大等,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坐牢。不过,因其属于未成年人,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另外,即使未成年人无需坐牢,也可能会根据情况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二、预谋诈骗和诈骗一样吗
预谋诈骗和诈骗并不完全一样,但都属于诈骗犯罪范畴。
从法律定义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而预谋诈骗强调犯罪人在实施诈骗行为前,有计划、有准备地谋划犯罪过程,包括策划诈骗手段、选择作案目标、制定实施步骤等。
在司法实践中,预谋诈骗因经过精心策划,往往诈骗手段更隐蔽、危害后果可能更严重。相比临时起意的诈骗,预谋诈骗的主观恶性通常更大。在量刑时,法官会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包括是否有预谋。有预谋的诈骗,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可能会面临相对较重的刑罚,因为其反映出犯罪人更强的主观故意和社会危害性。不过,最终量刑还是要依据具体案件事实、犯罪金额、犯罪情节、退赃退赔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总之,二者有区别,但都应依法惩处。
三、需要什么证据
罪的证据需围绕要件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证明犯罪主体身份的证据。需证实的真实身份信息,如、等相关材料,以确定其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实施犯罪行为。
二是证明合同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合同文本、往来的邮件、聊天记录、传真等,用以表明双方存在合同约定,这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础。
三是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诈骗故意的证据。例如犯罪嫌疑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相关证据,像虚假的资质证明、虚构的货源信息等。
四是证明诈骗行为实施过程的证据。包括资金流向凭证,如银行转账记录、交易流水等,能体现犯罪嫌疑人如何骗取被害人财物;以及相关证言,目睹犯罪嫌疑人实施欺诈行为的证人所提供的证词。
五是证明被害人遭受损失的证据。如财物损失清单、价格鉴定结论等,用以确定被害人实际遭受的经济损失数额。
收集证据应合法、客观、关联,形成完整证据链,以有力证明犯罪嫌疑人的合同诈骗犯罪事实。
以上是关于未成年诈骗需要坐牢吗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法行时刻https://www.lawjida.cn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