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劳动合同,工资也发得不规范,那我到底算不算正式员工?
进公司干了半年甚至更久,老板一直说“过几天就签合同”,结果一拖再拖,最后连工资都是现金发、微信转,社保也不交,某天突然被辞退,你想维权,却发现——手里什么书面材料都没有,这时候你心里肯定会问一句:没有合同,怎么证明我和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别慌,今天我就来告诉你:就算没签劳动合同,照样能证明你是这家公司的人!
其实啊,在劳动纠纷里,签不签合同只是判断劳动关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标准,法律看重的是“实质”——你是不是真的在为这家公司干活?有没有接受管理?公司是不是按月给你发钱?这些才是关键。
哪些证据能帮你“说话”呢?
第一,工资支付记录,哪怕是微信转账,只要备注写了“工资”或者对方是公司负责人,转账记录就是铁证,银行流水、支付宝账单、现金签收条也都算数,重点看是不是定期、规律地发放。
第二,工作沟通痕迹,比如你在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领导安排任务、你汇报进度的内容;钉钉、企业微信上的打卡、审批流程;甚至邮件往来,都能体现你和公司的从属关系。
第三,工作证件或工牌,哪怕只是临时工牌、出入证、胸卡,只要上面印了公司名字、你的姓名和岗位,就是有力证据。
第四,同事的证言,虽然孤证难立,但如果有多名同事愿意作证你确实在那上班,配合其他证据使用,效果会很好。
第五,考勤记录,无论是指纹打卡、人脸识别系统截图,还是手写签到表的照片,都能证明你按时上下班,受公司制度约束。
第六,代表公司对外履职的材料,比如你以公司名义签过的客户合同、开发票、参加培训、报销差旅费的凭证——这些都在无声宣告:“我是他们的人。”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在一家装修公司做了9个月,全程没签合同,工资通过老板个人微信转账,也没缴社保,后来因为提了加薪要求被“优化”了,他来找我的时候几乎绝望,觉得啥证据都没有。
但我们一起梳理后发现:他手机里存着两年多的微信聊天记录,有老板指派他去工地、催进度、让他买材料的对话;还有他和其他工友的群聊,讨论排班和工资发放时间;更关键的是,他保留了一张公司统一制作的“施工监理”临时工牌,背面还盖了项目章。
我们把这些材料整理成证据链提交仲裁,最终确认了劳动关系成立,公司不仅补发了双倍工资差额,还赔了经济补偿金。
这就是我想强调的重点:劳动关系不是靠一张纸定义的,而是由你实实在在付出的劳动决定的。
说到这里,咱们也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明确指出: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只要你是在公司管理下干活、拿报酬、干的是公司正经业务,哪怕没签合同,也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所以最后,作为执业多年的劳动法律师,我想对每一位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朋友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别被“没合同”吓住,法律从来不是只保护那些手续齐全的人,它更要保护每一个踏实干活却不被善待的劳动者。
你要做的,不是自认倒霉,而是立刻行动——保存好每一条聊天记录、每一笔转账、每一份工作成果,哪怕当时觉得“这不算啥”,也可能成为日后维权的关键拼图。
没有合同不代表没有权利,沉默只会让侵权者更加肆无忌惮。
该主张的工资要主张,该争取的赔偿别放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没有签劳动合同,工资也发得不规范,那我到底算不算正式员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