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家长还能装睡到什么时候?
你有没有留意过,孩子放学回家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书包带子断了却不敢说原因?或者每天找各种借口不想去上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背后可能藏着一个让人揪心的真相——校园欺凌。
我们总以为“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可当一句“他就是开玩笑”成了施暴者的挡箭牌,当“忍一忍就过去了”成了受害者的生存法则,校园,这个本该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地方,正在悄悄变成某些孩子的噩梦场。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预防校园欺凌?
别急,这事儿不是靠“运气好”或“孩子坚强”就能解决的,真正的预防,是一套系统性的、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护网。
先说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很多家长一听到“欺凌”两个字就紧张,要么暴跳如雷要找对方家长理论,要么轻描淡写地说“你怎么不躲开”,这两种反应都不对,正确的做法是:倾听、共情、引导,孩子愿意开口,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建立,你要做的不是立刻替他出头,而是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我一直在。”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情况,教他如何应对,比如大声说“我不喜欢这样”,及时向老师报告,甚至学会用手机录音录像保留证据。
再说学校,老师不能只当“纪律管理员”,更要成为“情绪观察员”,一个眼神闪躲的孩子,一次异常的迟到,一次突然的成绩下滑,都可能是求救信号,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反欺凌机制: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组织反欺凌主题班会,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必须迅速干预,不包庇、不拖延,让施暴者明白“恶行必有代价”,也让受害者知道“有人会站在我这边”。
社会,媒体要少渲染“熊孩子打架”的猎奇感,多传播正向价值观;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互助小组;教育部门应将反欺凌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法律层面更要跟上——不是等悲剧发生才追责,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提前阻断伤害。
以案说法:
2022年,浙江某初中一名13岁女生因长期被同班三名同学辱骂、孤立、拍下换衣服视频上传社交群组,最终患上重度抑郁,一度试图轻生,家长报警后,警方介入调查,涉事学生虽未满14周岁,但公安机关仍对其监护人发出《训诫通知书》,并责令学校作出整改,法院在后续民事赔偿调解中认定,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需承担部分责任,校方加强心理筛查机制,涉事学生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这个案子让我印象极深,女孩在日记里写道:“我不是怕他们打我,我是怕全世界都觉得我活该。”这句话像刀一样扎进我心里,我们总说“孩子长大就好了”,可有些伤,根本不会随着年龄愈合。
法条链接: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发现学生欺凌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处理,并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明确将“欺凌他人”列为不良行为之一,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干预。
律师总结:
预防校园欺凌,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场演讲就能解决的事,它需要父母放下手机,真正看见孩子的情绪;需要老师跳出“成绩至上”的思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状态;需要学校拿出制度勇气,不让“家丑不可外扬”成为纵容的理由。
欺凌的本质不是“孩子之间的矛盾”,而是一种权力的压迫,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家长、老师、路人,都有责任成为那个“打断压迫”的人。
别再问“怎么会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而是要问自己:“如果发生了,我能做什么?”
因为真正的安全,不在于祈祷坏事不来,而在于当阴影逼近时,我们早已点亮了灯。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还能装睡到什么时候?,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