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贷逾期曝光事件是真的吗?真相背后藏着哪些法律雷区?
一条关于“江苏网贷逾期曝光”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疯传,不少网友晒出所谓的“逾期名单”,上面不仅有姓名、身份证号,甚至还有家庭住址和欠款金额,一时间人心惶惶,有人担心自己会不会也被“挂网示众”,有人质疑这到底是真是假——江苏网贷逾期曝光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
首先得说一句:目前并没有权威部门发布所谓“大规模公开逾期者信息”的官方通知,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机构也从未授权任何平台或组织对网贷逾期用户进行公开曝光,换句话说,那些在微信群、抖音、微博上疯传的“曝光名单”,极大概率是虚假信息或恶意传播的谣言。
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因为这事,听着像那么回事儿,毕竟现在网贷普及,不少人借过钱,也有人确实逾期了,一旦看到类似“江苏某地开始公示老赖”的标题,心理防线立马动摇,再加上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添油加醋,把个别催收公司的违规行为夸大成“全省行动”,搞得好像真有其事。
真正的“曝光”是有严格法律程序的,比如法院判决后,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才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赖名单”,这个名单是由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统一公布,受最高人民法院监管,不是随便哪个公司想贴就贴的。
可现实中,有些不正规的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机构,为了施压还款,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在社交媒体发帖、群发短信泄露个人信息,甚至P图羞辱,这些行为,已经严重违法。
以案说法:小李的“社死”经历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在某网贷平台借了两万,因失业逾期了五个月,结果有一天,他亲戚突然打电话问他:“你咋上‘江苏逾期榜’了?”小李一头雾水,点开链接一看,自己的照片、身份证号、借款金额全被挂在某个短视频账号上,配文写着“江苏老赖曝光第37期”。
更离谱的是,这个视频还被转发到他老家的本地群,邻居议论纷纷,母亲气得住院,我们立刻取证,起诉该账号运营方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最终法院判决对方道歉、删除内容,并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
关键点在哪?即便你真的逾期了,也不代表别人可以随意公开你的个人信息,这种“曝光”,不是催收,是侵权。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碰不得!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也强调: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再看《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其中第十条明确禁止:
“通过‘公布’或‘曝光’债务人信息等方式进行催收。”
所以你看,不管你是谁,哪怕真是欠钱不还,也不能用这种方式“主持正义”,法治社会,没有“私刑”的容身之地。
律师总结:逾期不可怕,违法才真危险
回到最初的问题——“江苏网贷逾期曝光事件是真的吗?”我的答案很明确:目前没有官方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网传名单多为谣言或非法行为产物,切勿轻信转发。
但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警钟:
- 借钱要量力而行,逾期后果严重,会影响征信;
- 即便逾期,也要知道自己的权利边界——你可以被合法催收,但不能被网暴、人肉、羞辱;
- 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曝光,务必第一时间截图取证,向平台举报,必要时报警或起诉。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信用值得敬畏,但人格尊严更不容践踏,在这个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制度保障,而不是一场披着“惩戒”外衣的网络暴力。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别沉默,也别慌,法律,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江苏网贷逾期曝光事件是真的吗?真相背后藏着哪些法律雷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