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诈骗罪刑事责任
一、怎么判断诈骗罪刑事责任判断诈骗罪刑事责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犯罪构成要件:
-主体: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客体:公私财物所有权。
-客观方面: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2.数额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不同数额对应不同量刑幅度。
3.量刑考量:《》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司法实践中,还会综合考虑犯罪情节、退赃退赔情况、被害人谅解等因素量刑。二、伪造诈骗立案标准1.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以伪造劳务合同实施诈骗,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公安机关就会立案追诉。
2.特殊情形:即便诈骗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会予以立案。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医疗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执行的具体立案数额标准存在差异,需参照当地规定。三、骗货物不给钱构成诈骗罪吗骗货物不给钱是否构成诈骗罪,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构成诈骗罪的情形: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货物。比如编造虚假订单、虚假支付信息等,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交付货物,且事后不支付货款,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此种情况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嫌疑人谎称自己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让供货商放心供货,收到货物后却消失不见,不支付货款。
2.不构成诈骗罪的情形:若只是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暂时无法支付货款,没有非法占有货物的故意,一般不构成诈骗罪,而属于。比如,商家因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支付货款,但仍有还款意愿并积极沟通解决。
以上是关于怎么判断诈骗罪刑事责任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