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第三天就狂轰滥炸打电话,这合法吗?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前两天手头紧,借了笔网贷应急,结果工资没按时到账,逾期了,刚到第三天,手机就跟中了邪似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从早响到晚,陌生号码轮番轰炸,甚至还有用“朋友”名义发来的短信:“你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怎么一直不接电话?”更离谱的是,有些催收人员语气强硬,夹杂着威胁、羞辱,仿佛你不马上还钱,整个世界都要崩塌。
我懂这种感受,那种被围追堵截的窒息感,不是简单的“欠钱还债”四个字能概括的,尤其是当你明明有还款意愿,只是暂时周转不开,却被当成“老赖”对待时,心理压力大到喘不过气,很多人问我:“律师,才逾期三天就这么折腾人,他们到底有没有底线?”
先说结论:催收行为是否合法,关键不在“逾期几天”,而在于“怎么催”。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债权人有权通过合法途径主张债权,但不得以骚扰、恐吓、侮辱、泄露隐私等方式进行催收,也就是说,哪怕你一分钱没还,对方也不能24小时打电话轰炸你,不能打给你同事、亲戚,更不能用AI语音、伪造法律文书吓唬你。
现实中,很多网贷平台一逾期就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为了提成,往往采取极端手段,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凌晨或深夜也不放过;或者用“已上报征信”“即将起诉”等话术制造恐慌,但你要知道——逾期三天,基本不可能上征信,更别说立案起诉了,法院连材料都还没准备呢!
真正的司法程序是有严格流程的,法院立案、送达、开庭、判决,哪一步都不可能在几天内完成,那些动不动就说“已经移交法务”“明天就上门”的,99%是虚张声势,目的就是逼你慌乱中借钱还款。
以案说法:小李的“电话地狱”三日历险记
我的当事人小李,32岁,程序员,因突发疾病住院,工资延迟发放,导致某网贷平台逾期3天,从第三天早上8点开始,他的手机陆续接到超过20个不同号码的来电,部分号码归属地遍布全国,更让他崩溃的是,下午他母亲突然接到电话:“你儿子欠钱不还,再不处理就要坐牢了!”老人当场心脏病发作送医。
我们介入后调查发现,该平台将债务委托给一家无资质的催收公司,后者不仅违规拨打紧急联系人电话,还虚构“公安协查”信息,我们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并提起人格权侵害诉讼,平台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涉事催收公司被行政处罚。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可以存在,但必须守住法律底线,你的尊严和安宁,不该为一时困难买单。
法条链接,划重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且不得在晚间10点至次日早晨8点进行催收。
这些白纸黑字的规则,不是摆设,而是你维权的武器。
律师总结: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吞噬,面对网贷逾期第三天就疯狂打电话的情况,你要记住三点:
- 稳住心态:他们越急,你越要冷静,大多数催收的话术都是套路,别被吓住;
- 保留证据:录音、截图、通话记录统统保存,这些都是将来维权的关键;
- 依法反击:如果催收越界,别忍气吞声,投诉到银保监会、12368法院热线、或直接委托律师发函,往往一招制敌。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绝不会纵容肆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你或许暂时缺钱,但从不缺权利。
欠的是一笔债,不是尊严;还的是一份钱,不是沉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