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8万逾期会被判刑吗?真相曝光,别再被谣言吓坏了!
半夜接到催收电话,心跳加速;看到“法院传票”四个字,手心冒汗;刷到短视频里有人说“欠网贷坐牢了”,吓得赶紧把手机扔一边?尤其是当你背负着8万元的网贷还不上时,脑子里可能反复蹦出一个问题——网贷8万逾期会被判刑吗?
咱们就来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地聊一聊这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我不是危言耸听的自媒体博主,也不是靠制造恐慌吸流量的键盘侠,而是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用法律条文和真实案例告诉你:绝大多数情况下,单纯网贷逾期不会被判刑。
先说结论:民事纠纷 ≠ 刑事犯罪
很多人搞混了一个基本概念:借钱不还,在法律上属于“民事债务纠纷”,不是“刑事犯罪”,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你从朋友那借了8万块,一直拖着不还,朋友气得告上法院,法院判决你还钱,你还是赖着不给——这最多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范畴,前提是法院已经判了你还钱,你还故意转移财产、逃避执行。
但如果你只是网贷平台借的钱,还没走到法院判决那一步,或者虽然被起诉了但没恶意逃避执行,那就压根不构成犯罪。
只要你是正常借贷、没有骗贷行为、也没有伪造身份或虚假材料,哪怕欠了8万、10万甚至更多,都不会直接坐牢。
什么情况才会“坐牢”?关键看有没有“非法占有目的”
刑法上有个罪名叫“贷款诈骗罪”,要构成这个罪,必须满足几个硬性条件:
- 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还大量借款;
- 使用虚假身份、收入证明等材料申请贷款;
- 借钱后立刻挥霍、转移资产、人间蒸发;
- 根本就没打算还钱。
这种情况才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可现实是,大多数网贷逾期的人是什么状态?
可能是失业了、生病了、家里变故了,实在还不上,他们不是不想还,而是暂时无力偿还,这种出于经济困难导致的逾期,恰恰是社会最该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一类人,而不是动不动就扣上“骗子”“罪犯”的帽子。
记住一句话:欠钱不还≠犯罪,恶意骗钱才是红线。
平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正规网贷平台在你逾期后,通常会采取这些手段:
- 短信、电话催收(合法范围内);
- 上报征信,影响你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申请;
- 起诉到法院,要求你还本付息;
- 法院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查封你的银行账户、工资等。
但他们无权直接报警抓你,更不能说“再不还就送你进监狱”——这种恐吓话术,本身就是违规催收!
如果你遇到催收人员威胁你说:“再不还钱就让你坐牢”“我们已经立案了,警察马上来抓你”,请立刻录音并举报到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这些全是唬人的伎俩,根本站不住脚。
8万不算小数目,但也不至于“判刑”
有人问:“8万都够判三年了吧?”
我们来看刑法标准:诈骗罪数额巨大是50万元以上才可能判三年以上,而网贷本身不属于诈骗范畴,除非你一开始就是骗贷。
8万元的网贷逾期,连刑事立案的门槛都够不着,更别说判刑了。
真正危险的是什么?是你因为害怕,去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最后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或者被非正规催收诱导去“以贷养贷”,结果越滚越多,心理崩溃。
✅ 建议参考:面对逾期,这样做才聪明
别逃避,主动沟通
联系平台说明实际困难,申请延期、分期或减免部分利息,很多平台有“困难帮扶计划”,就怕你不说话。保留所有证据
包括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催收录音,一旦遭遇暴力催收,这些都是维权利器。优先保护基本生活
不要为了还网贷把房租、孩子学费都搭进去,法律也保护你的基本生存权。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债务复杂,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正规债务调解机构,制定合理还款方案。警惕“反催收黑产”
那些号称“帮你停息挂账”“教你怎么对抗法院”的组织,很多是骗子,甚至教你伪造病历、公章,反而把你拖进犯罪深渊。
📚 相关法条依据(真实有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网络借贷合同有效。
-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注意:只有在法院判决后仍恶意逃避执行,才可能触犯拒执罪,单纯的逾期,不在此列。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贷8万逾期会被判刑吗?答案是——不会。
除非你从一开始就抱着骗钱的目的去借款,并且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否则你面临的只是民事责任,而不是刑事责任。欠债确实该还,但不该用恐惧绑架良知。
这个世界已经够难了,别让错误的信息再压垮你,与其整夜焦虑“会不会坐牢”,不如冷静下来,梳理债务,制定计划,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真正的勇敢,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愿意面对。
你不是罪犯,你只是一个正在努力翻身的普通人,坚持住,阳光终会照进来。
——本文由资深律师视角撰写,只为传递理性与希望。
网贷8万逾期会被判刑吗?真相曝光,别再被谣言吓坏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