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是什么意思?别再以为只是吵架动手那么简单!
明明是亲人,说话却像刀子一样扎心;明明是爱人,动不动就摔东西、推搡甚至打人;明明是一家人,却总在恐惧中生活,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情况,那可能不是“脾气差”或“情绪失控”,而是——家暴。
很多人听到“家暴”这个词,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就是夫妻吵架动手嘛,过几天就好了”,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家暴是什么意思?它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殴打,更包括精神、情感、经济甚至性方面的控制与伤害。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冷暴力、经济控制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它可能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同居伴侣之间,甚至发生在子女对年迈父母的长期忽视与羞辱中。
你可能没意识到,有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已经构成了家暴:
- 他总在众人面前贬低你,说你“什么都做不好”;
- 她不允许你和朋友联系,查你手机、监控你的行程;
- 他一吵架就摔东西、砸门,吓得孩子躲在角落发抖;
- 她掌控家里所有钱,连你买卫生巾都要报账;
- 他威胁“你要是敢走,我就让孩子消失”。
这些,都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系统性的权力控制和情感压迫,家暴的本质,是一方通过暴力或威胁手段,建立对另一方的支配关系,它不因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而豁免——高知女性、男性受害者、老年人、残障人士,都可能是家暴的承受者。
更可怕的是,家暴往往有“循环模式”:冲突爆发 → 施暴 → 道歉哄骗(蜜月期)→ 暂时平静 → 冲突再次升级,很多人就在这周而复始的“希望—失望”中,耗尽了逃离的勇气。
你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数据不会说谎。
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而受害者平均要经历35次暴力后才会选择报警,每一次的沉默,都在为下一次更严重的伤害铺路。
更让人心痛的是,很多受害者甚至不认为自己“被家暴了”,他们觉得“没被打成重伤就不算”“毕竟是亲人,能忍就忍”,可你知道吗?法律上的家暴,不要求伤情程度,只要存在持续性、经常性的侵害行为,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 给正在经历或怀疑家暴的你几点建议:
- 先确认:这不是你的错。家暴从来不是因为“你惹他生气”,而是施暴者选择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 保留证据:包括伤情照片、医院记录、聊天记录、录音、证人证言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维权的关键。
- 寻求帮助:可拨打全国妇联维权热线12338,或报警(110),也可向居委会、单位、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反家暴法》赋予你的权利,法院可裁定禁止对方靠近你、你的住处或工作单位。
- 心理支持很重要:长期家暴会造成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请不要独自承受,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 相关法条参考(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暴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家务事,不是私密纠纷,而是一种违法的暴力行为,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我们不能再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逃避责任,也不能再让“为了孩子忍一忍”成为枷锁,每一个选择发声的人,都是在为更多沉默者点亮一盏灯。
如果你正在经历家暴,你值得被尊重,值得安全,值得拥有不恐惧的生活。离开不是软弱,而是勇气;求助不是丢脸,而是自救。
别让爱,变成伤害的借口。
这个世界,不该有人在“家”里提心吊胆地活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