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网贷逾期,到底是谁的错?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原本成绩优异、生活规律的大学生,怎么突然就背上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网贷?在南京,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南京大学生网贷逾期”,这六个字背后,藏着多少焦虑、无助和家庭破碎的隐痛?
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因网贷逾期被催收公司频繁骚扰,甚至被曝出个人信息在社交平台传播,最终不堪压力选择休学,这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南京地区就有超过200起大学生因网贷逾期引发的心理危机或法律纠纷。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会一步步滑入“债务陷阱”?
表面看,是他们“管不住手”,刷信用卡、借网贷买新款手机、请客吃饭、追星追剧……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花钱”本身,而是“无知”和“诱导”。
现在的网贷平台,打着“3分钟到账”“学生专享”“零门槛借款”的旗号,精准投放广告到大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它们用极简的注册流程、快速的放款速度,降低年轻人的心理防线。你点一下“同意”,钱就来了,可你根本没看清合同里的年化利率可能高达36%——这已经远超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
更可怕的是,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逾期”意味着什么,他们以为晚还几天没关系,结果利滚利,违约金、催收费、信用污点接踵而至。一旦逾期,不只是钱包受损,更可能影响未来的就业、考研、考公,甚至牵连家人。
我曾接触过一位南师大的女生,为了给男友买生日礼物,借了5000元网贷,结果三个月后滚到近2万元,她不敢告诉父母,白天上课,晚上兼职送外卖,还被催收电话骚扰到崩溃。这不是“消费主义”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对青年金融教育的严重缺失。
我们教孩子解方程、背古诗,却从不教他们看懂一份贷款合同。金融素养的缺位,让无数大学生在成年的第一天,就站在了高利贷的悬崖边。
给南京大学生的几点建议参考:
- 坚决不碰非正规网贷平台:凡是不需要征信、放款极快的平台,99%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 如已逾期,不要逃避:第一时间联系平台协商还款,保留所有沟通记录,若遭遇暴力催收,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
- 寻求学校或法律援助:南京多所高校设有法律援助中心,可免费咨询,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也对在校学生开放绿色通道。
- 提升金融认知:主动学习基础金融知识,了解年化利率、复利、征信等概念。懂规则,才能避坑。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不受法律保护。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严禁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贷款,严格审核18岁以上学生的借贷资质。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催收过程中泄露借款人信息属违法行为。
-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使用暴力、恐吓、骚扰等手段,可能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
“南京大学生网贷逾期”不是一句简单的新闻标题,而是一记警钟,它敲响在每一个家庭、每一所高校、每一个监管机构的耳边,我们不能只在悲剧发生后才去追问“为什么”,而应在年轻人第一次接触贷款时,就教会他们说“不”。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花钱,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希望每一个在南京读书的孩子,都能在风雨中守住底线,在诱惑前保持清醒,毕竟,青春不该被债务定义,值得更好的开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