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大学生网贷逾期了,到底是谁的错?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校园论坛、甚至宿舍夜谈里,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开始悄悄聊起一个沉重的话题——网贷逾期?有人因为买一部新手机借了三千,三个月后利滚利变成一万五;有人为了凑生活费借了“应急贷”,结果越陷越深;更有人甚至同时在五六个平台借钱,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彻底崩盘。
“好多大学生网贷逾期了”,这不再是一句调侃,而是一个正在校园里悄然蔓延的社会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明明还在读书,怎么就背上了还不起的债?是他们太冲动?平台太狠?还是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金融教育太缺失?
先说一个真实案例,小林是某二本院校的大三学生,家庭普通,父母靠打工供他上学,去年双十一,他看中一款新款笔记本电脑,觉得“对学习有帮助”,但手头只有800块,在某网贷平台“3分钟放款”“学生专享低息”的广告诱惑下,他借了5000元,起初他以为每月还几百块没问题,结果发现利息加上服务费,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6%,半年后,他不仅没还清本金,反而因为逾期产生了滞纳金和催收费用,债务滚到了近1.2万元,他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室,最后靠同学凑钱才勉强还上一部分。
你看,这不是个例,而是缩影。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会陷入网贷泥潭?
第一,金融认知严重不足,很多学生根本分不清“年利率”和“日息”的区别,也不知道“砍头息”“服务费”“管理费”这些隐形成本,他们看到“日息0.05%”,以为很便宜,殊不知换算成年化就是18.25%,远超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第二,消费主义裹挟下的虚荣心作祟,社交媒体天天晒新款球鞋、美妆、旅游打卡,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别人都有,我也该有”的心理,而网贷平台精准投放广告,打着“先享受,后付款”“轻松分期”的旗号,一步步诱导学生超前消费。
第三,监管存在漏洞,部分平台打擦边球,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消费贷,但一些平台通过“身份伪装”“第三方合作”等方式绕开监管,让学生误以为自己“符合借款条件”,更有甚者,诱导学生用身份证注册多个账号,形成“多头借贷”,最终债务失控。
更让人心痛的是,一旦逾期,催收手段极其恶劣,电话轰炸、短信威胁、甚至P图发到社交群,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学生因此抑郁休学,有的甚至走上极端。
给大学生的几点建议参考:
- 坚决不碰非正规网贷平台,凡是不需要征信、放款极快、承诺“学生可贷”的,99%是坑。
- 学会记账,控制欲望,可以下载记账APP,每月设定消费上限,避免冲动消费。
- 遇到困难优先求助,学校有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家人也愿意帮忙。欠债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和逃避。
- 提升金融素养,多看正规财经科普,了解基本的利率计算、信用体系、借贷风险。
- 一旦逾期,主动沟通,联系平台协商还款计划,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不要被催收吓破胆。
相关法条参考: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超过部分,不予保护。
- 《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7号)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小编总结:
“好多大学生网贷逾期了”这句话背后,是无数个焦虑的夜晚、崩溃的瞬间和沉默的呐喊,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学生“不自律”,也不能放任平台“割韭菜”。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教育、监管与关爱的三方合力,年轻人需要被教会如何理性消费,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安全的金融环境,而家庭和学校,则要成为他们跌倒时的第一道护栏。
你的未来,不该被一笔网贷定义。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买就买,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