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依据
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依据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多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和赔偿做了原则性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规定了的基本规则,如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细化了赔偿范围和责任承担。明确了多种情形下的责任主体,如套牌车、拼装车等导致事故的责任承担方式,以及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等。
这些共同构建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保障了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交通事故的认定标准和范围
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认定标准方面,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可认定为交通事故。这要求事故发生在法定“道路”上,即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事故的引发原因既可是当事人过错,如违反交通规则;也可是意外情况。
其范围涵盖多种情形。从事故主体看,涉及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非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的事故。从事故后果讲,包括轻微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一般事故,有一定财产损失和人员轻伤;重大事故,出现人员重伤或死亡、较大财产损失;特大事故,造成多人死亡、重伤或巨额财产损失。在认定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现场勘查、证据收集等,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三、电动自行车交通法规新规定
电动自行车交通法规新规定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登记方面,电动自行车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取得号牌、后,方可上道路行驶。购买车辆后应及时办理登记手续。
车辆标准方面,需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具有脚踏骑行能力,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公里每小时,整车质量含电池不超过55千克等。不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按机动车管理。
载人载物方面,各地规定不同。部分地区允许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儿童,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通行规则方面,应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转弯前应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驾驶时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
违反规定会面临相应处罚,如未按规定登记上路、行驶等,会被处以罚款等。
以上是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依据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