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的对象到底是谁?普通人真的和国防没关系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新闻里听到“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国防实力”时,这个“国防”到底是在防谁?国防的对象是什么?是外星人?是自然灾害?还是某个看不见的敌人?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和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咱们不讲那些高大上的军事术语,也不堆砌一堆数据,就用大白话聊聊——国防的对象,到底是谁?
国防不是“防自己人”,而是“防外患、维内安”
先说结论:国防的主要对象是外来侵略、颠覆国家政权的外部势力以及威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风险,换句话说,国防不是用来对付老百姓的,而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
我们可以把“国防的对象”拆成几个层面来看:
外部军事威胁
这是最直接的对象,别国军队非法入侵我国领土,或在海上、空中挑衅我国主权,这时候,国防力量就要亮剑,用实力守护每一寸国土,像南海、东海的岛礁争端,就是典型的需要国防力量介入的场景。非传统安全威胁
你以为国防只是打仗?错了,现代国防早已不止“枪炮”那么简单,网络攻击、太空竞争、生物安全、恐怖主义……这些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同样是国防要应对的对象,境外黑客组织试图攻击我国关键基础设施,这就是新型国防对象的体现。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
国家安全法明确指出,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破坏社会稳定的外部勾结行为,都是国防必须防范和打击的对象。国防不仅是军队的事,更是维护政治安全的坚强后盾。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危机
你可能没想到,军队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也扮演着“国防力量”的角色,虽然这不是“对外防御”,但属于“对内守护”。国防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这类突发事件也在国防职责范围内。
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关心“国防的对象”?
很多人觉得:“国防是军人才该操心的事,我交了税,剩下的交给国家就行。”
这种想法很危险。
国防的本质是全民防卫,从抗战时期的“全民皆兵”,到今天每个公民依法服兵役、接受国防教育,再到日常中不泄露国家机密、不信谣不传谣——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在参与国防。
举个例子:你在社交媒体上随手拍了一张带有军用设施背景的照片发出去,可能就无意中成了“情报提供者”,而境外势力正是通过这类碎片信息拼凑出我国军事部署。你的一时疏忽,可能就是国家安全的漏洞。
国防的对象不只是“敌人”,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根安全弦。
给普通人的几点建议参考
- 增强国防意识:别觉得“和平年代就高枕无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居安思危才是长久之道。
- 支持国防教育:带孩子参观军事博物馆、关注国防新闻,从小培养家国情怀。
- 遵守保密义务:不在网络发布敏感信息,不传播未经核实的军事消息。
- 依法履行义务:适龄青年积极应征入伍,公民配合国防动员,都是对国防最直接的支持。
- 理性看待国际冲突:不煽动仇恨,也不盲目妥协,用清醒的头脑守护国家尊严。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一条: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国防的对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次边境巡逻、每一场网络攻防、每一堂国防教育课,甚至是你的一个朋友圈动态,它防的是外敌入侵,护的是万家灯火,我们不必人人扛枪上战场,但必须人人心里有防线。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国防之盾,由你我共同铸造,下次再听到“国防”这个词,别再觉得事不关己——因为,你本身就是国防的一部分。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国防的对象到底是谁?普通人真的和国防没关系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