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多少钱进国企?真有花钱买岗位这回事吗?
“只要肯花几万块,就能进国企当正式工”?
或者朋友悄悄告诉你:“我表哥托关系花了八万,现在在电力公司上班,稳定得很。”
于是你开始琢磨:难道进国企,真的可以“花钱买路”?花多少钱进国企才靠谱?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背后到底是捷径,还是陷阱?
“花钱进国企”是真是假?
先说结论:正规渠道进国企,一分钱都不用花;凡是让你花钱的,99%是骗局。
国企招聘,尤其是央企、省属大型国企,走的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流程,从发布公告、网上报名、笔试、面试到体检、政审、公示,全程透明可查。任何打着“内部推荐”“特殊通道”“交钱保录”旗号的中介或个人,都是在违法操作。
更关键的是——国企不是菜市场,岗位不是商品,不能买卖。
你可能会说:“可我亲戚真花了钱,人确实进去了啊?”
注意!这里存在几种可能:
- 巧合而已:人家可能本身就符合条件,通过正常流程录取,所谓的“花钱”只是事后心理安慰或人情往来;
- 走的是劳务派遣:花几万进的不是正式编制,而是外包或派遣岗位,干着一样的活,待遇差一大截;
- 被骗了:钱交了,承诺的“正式工”没影,最后连合同都没签,维权都难。
花多少钱进国企都不靠谱,因为“花钱进”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总有人相信“花钱能进”?
这背后,是人们对“稳定”的极度渴望。
国企=铁饭碗=旱涝保收=父母眼中的理想工作。
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很多人病急乱投医,宁愿信“潜规则”也不信自己能凭实力考上。
再加上一些不良中介利用信息差,包装出“内部指标”“领导特批”等话术,配上几张“成功案例”截图,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全是剧本。
他们卖的不是岗位,是焦虑。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明知是骗局,还是愿意赌一把——“万一成了呢?”
可一旦你开始转账,就已经输了。
正规进国企的路,其实一直敞开着
与其把几万块扔给骗子,不如踏实准备:
- 关注“国资小新”“国聘网”“各省市人事考试网”等官方平台;
- 提前准备行测、申论、专业知识等笔试内容;
- 提升面试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
- 如果是应届生,把握校园招聘“金三银四”黄金期;
- 如果有专业技能(如电气、土木、计算机),很多国企都缺人,机会反而更多。
真正的捷径,是把努力变成习惯。
国企要的是人才,不是“财神”。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家人正被“花多少钱进国企”这类问题困扰,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 不轻信“包过”承诺,凡是收费承诺录取的,一律拉黑;
- 核实招聘渠道,只认准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招聘信息;
- 保留证据,如遇到诈骗,立即报警并提供转账记录、聊天截图;
- 提升自身竞争力,报名前查清岗位要求,针对性准备;
- 警惕人情陷阱,熟人介绍也要走正规流程,别让“帮忙”变成“背锅”。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诈骗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用钱买岗位,不仅违法,还可能让自己沦为共犯。
“花多少钱进国企”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了认知误区。
国企不是靠钱撬开的门,而是靠实力走过的路。
真正值得投资的,不是交给中介的“手续费”,而是你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捷径的谎言,但永远奖励踏实的人。
别让“走后门”的幻想,耽误了你“走正门”的机会。
下一次,当你再听到“花几万就能进电网、进铁路”的时候,请微笑着回一句:
“我不买岗位,我考得上。”
——这才是普通人最硬的底气。
花多少钱进国企?真有花钱买岗位这回事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