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被划扣的钱还能要回来吗?真相曝光,很多人还不知道!
某天突然发现银行卡里的钱莫名其妙被扣走了一笔,查了账单才发现是某个网贷平台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划扣”了逾期款项?更离谱的是,你明明记得已经还了大部分,甚至觉得利息高得离谱,结果平台一句话“逾期未清”,直接从你绑定的卡里把钱划走了。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在问:这笔钱,到底能不能要回来?
别急,今天我就以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身份,跟你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网贷逾期被划扣的钱,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我们作为借款人,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划扣行为合法吗?关键看“授权”和“合同约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平台划扣你的钱,是不是合法的?
答案是:不一定。
现在很多网贷平台在你注册或借款时,会让你签署一份电子合同,里面通常会有一条“授权自动扣款”或“逾期后有权从绑定账户扣款”的条款。如果你当时勾选了“同意”,那从法律上讲,这个授权是有效的。
但问题来了——你真的仔细看过合同吗?很多人是在着急用钱的情况下匆匆点“同意”,根本没注意到这些隐藏条款。这种“格式条款”如果平台没有明确提示,尤其是关于扣款范围、利率、违约金等内容,是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的。
更关键的是,划扣的金额是否合理?
比如你借了1万,逾期了几个月,平台一口气从你卡里划走2万,其中包含了高额罚息、服务费、催收费……这种“利滚利”式的收费,很可能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
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包括多数网贷)的年化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如果平台收的利息远超这个标准,那多收的部分就是违法的,你有权要求返还。
哪些情况下的划扣可以追回?
不是所有被划走的钱都能要回来,但以下几种情况,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追讨:
未经授权的划扣
如果你根本没签过自动扣款协议,或者平台从你未绑定的银行卡里扣钱,这属于典型的侵权行为,完全可以报警+起诉。重复扣款或系统错误
有些平台系统出问题,导致同一笔还款被扣两次,或者在你还清后继续扣款,这种情况保留好还款记录,直接联系客服要求退款,拒不退还的,可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超出法律保护的利息和费用
重点来了:哪怕你逾期了,平台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收费。
比如合同约定年化36%,而当时LPR是3.85%,4倍就是15.4%,那超过15.4%的部分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你已经支付的,可以主张冲抵本金,甚至要求返还。暴力催收或非法手段划扣
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或威胁方式获取你的银行卡信息进行扣款,这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必须追究到底。
怎么操作?手把手教你把钱要回来
别慌,要回被划扣的钱,其实有章可循:
第一步:收集证据
银行流水、借款合同、还款记录、扣款通知、沟通记录……全部保存好,尤其是电子合同,建议截图+录屏。第二步:联系平台协商
先发正式函件或通过客服渠道,说明情况,要求核查扣款明细,退还多收部分。语气要坚定但理性,避免情绪化。第三步:投诉到监管部门
如果平台不理睬,直接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银保监会、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诉,这些部门对网贷平台有监管权,处理效率较高。第四步:走法律途径
金额较大或协商无果的,直接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平台返还多收款项,法院通常会依据《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裁判。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问题,千万不要自认倒霉。
逾期≠任人宰割,合法债务要还,但违法收费必须抵制。
建议你先冷静梳理自己的借款和还款记录,计算实际利率是否超标,再决定是协商还是起诉,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律师,花几百元咨询费,可能帮你追回几千甚至上万元。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
格式条款提供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否则该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网贷逾期被划扣的钱,不是“泼出去的水”,只要操作得当,完全有可能要回来。
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的权利,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是否敢于依法维权。
别让高息和霸王条款吞噬你的血汗钱,法律永远站在讲理的一方。
如果你已经被划扣了钱,别犹豫,现在就开始收集证据,该投诉投诉,该起诉起诉。
你每一步的坚持,都是在为公平和正义投票。
本文由资深律师团队撰写,原创内容,禁止搬运,如需法律咨询,欢迎私信交流。
网贷逾期后被划扣的钱还能要回来吗?真相曝光,很多人还不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