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到底是因为网贷逾期,还是信用卡?真相一次说清!
某天突然发现自己被限制高消费,连高铁都坐不了?或者申请房贷被拒,银行一句“您有失信记录”让你一头雾水?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因为信用卡没还,或者网贷逾期才被拉黑的?
咱们就来聊个透——“失信”到底是因为网贷逾期还是信用卡?这两者,究竟哪个更容易让人“社死”?
先说结论:无论是网贷逾期,还是信用卡逾期,只要达到法院认定的“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标准,都有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换句话说,不是逾期本身直接导致失信,而是“拒不还款”+“被起诉+强制执行后仍不还”这一整套流程的结果。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几天,就会立刻上“失信名单”,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银行或网贷平台不会一上来就告你,更不会直接把你送进“老赖”名单,它们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催收阶段:电话、短信、邮件轮番上阵,提醒你还款;
- 上报征信:逾期超过一定天数(一般是连续90天以上),征信记录就会留下“污点”;
- 起诉阶段:如果你长期不还,金额较大,平台可能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判决与执行:法院判决你还款后,若你仍拒不履行,对方申请强制执行;
- 列入失信名单:执行阶段你仍不配合,比如隐匿财产、逃避执行,法院才会依法将你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真正让你“失信”的,不是那张逾期的信用卡,也不是那笔没还清的网贷,而是你在被法律程序介入后,依然选择“赖账不还”的态度。
举个例子:小王用信用卡欠了5万,逾期两年没还,银行起诉,法院判他还款,但他名下有房有车却故意转移财产,拒不执行,这种情况下,小王就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甚至影响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而小李虽然也逾期了网贷8万,但他在被起诉后主动与平台协商,分期还款,表现出积极履约的态度,法院就不会将他列入失信名单,顶多是征信受损。
关键不在于“用的是信用卡还是网贷”,而在于你是否在法律程序中表现出“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
从现实情况来看,信用卡逾期更容易被银行快速起诉,因为银行风控体系成熟,走法律程序效率高;而部分网贷平台因资质不一、催收手段混乱,反而在起诉环节更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网贷就“安全”,只要金额达标、证据齐全,照样可以走司法程序。
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出现逾期,别慌,更别“破罐破摔”。最正确的做法是:主动联系债权方,说明情况,争取协商还款、分期或展期。即使已经被起诉,也不要逃避传票和法院通知,出庭应诉、表达还款意愿,往往能避免被列为失信人。态度决定后果。主动履约,哪怕慢一点,也比“失联+无视”强百倍。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符合条件的,可以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 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小编总结:
失信,不是因为你用了信用卡或借了网贷,而是因为你“有钱不还”或“逃避执行”。无论是银行信用卡,还是网络贷款,本质上都是民事债务关系,逾期会影响征信,但只有在法院判决后仍拒不履行,才会真正“失信”。别让一时的经济困难,演变成一生的信用污点。面对债务,坦诚沟通、积极履约,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正道。信用比金钱更贵,修复比逃避更聪明。
失信到底是因为网贷逾期,还是信用卡?真相一次说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