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真的会发短信给亲人吗?真相让人后背发凉!
“您好,您亲友XXX因网贷严重逾期,已进入司法程序,请尽快协助还款,避免影响征信及家庭关系”?
刚开始看到,可能以为是诈骗,但心里难免咯噔一下——这到底是真是假?平台真敢把我的债务信息发给家人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彻彻底底地扒一扒这个让无数人焦虑的问题:网贷逾期给亲人发短信,到底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你会收到“通知亲友”的短信?
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催收过程中,是绝对不允许随意泄露借款人信息给第三方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借的是银行的贷款、支付宝的借呗、京东的金条这类正规平台,他们不会、也不敢直接给你爸妈、兄弟姐妹发短信说你欠钱。
但问题就出在——你借的,真的是“正规平台”吗?
市面上大量所谓的“网贷”,其实是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非持牌小贷公司,甚至有些是披着马甲的高利贷,这些平台为了催收,手段五花八门,其中就包括“爆通讯录”“群发威胁短信”“P图伪造律师函”等。
如果你的网贷平台在你逾期后,开始给你通讯录里的亲友发短信、打电话,那基本可以断定:这不是正规催收,而是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
他们凭什么能发短信?是平台干的吗?
这里要分清楚两种情况:
平台授权第三方催收公司操作
很多网贷平台会把逾期账户外包给催收公司,虽然合同上写着“合法催收”,但一些催收公司为了尽快回款,会采取“心理施压”手段,比如联系借款人紧急联系人、发送恐吓短信等。你注册时授权了通讯录权限
很多人在下载某些网贷APP时,随手点了“允许访问通讯录”,这一下,你的手机联系人就全被上传了,一旦逾期,系统自动群发短信,甚至用AI语音打电话,说“您亲友XXX借款未还,请督促其还款”。
重点来了: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你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法律上到底怎么说?他们违法了吗?
当然违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信息。
特别是催收过程中,向借款人亲友发送带有威胁、羞辱性质的短信,属于典型的“软暴力”催收,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
如果你或家人收到了这类短信,该怎么办?
先冷静,别慌往往是恐吓为主,目的是让你心理崩溃赶紧还钱。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走司法程序,只是虚张声势。
保留证据
把收到的短信截图、录音、通话记录全部保存下来,包括发送号码、内容、时间,这些是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明确告知对方停止骚扰
可以直接回复:“本人已知晓债务情况,相关催收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否则将依法追究侵犯隐私责任。”
你有权要求他们停止对亲友的骚扰。向监管部门投诉
拨打1236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热线)或12377(网络举报平台),也可以向银保监会、工信部投诉涉事平台。必要时报警
如果催收行为已经严重影响生活,比如频繁骚扰、恐吓、辱骂,直接报警!警方有义务介入调查“软暴力”催收。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网贷逾期,最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也不是被吓到去借新还旧,而是主动面对,合理协商。
你可以尝试与平台沟通延期还款、分期还款,或者寻求专业法律援助。
千万不要因为一条短信,就让全家人陷入恐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后借贷一定要擦亮眼睛:
✅ 查清平台是否持牌
✅ 不乱授权通讯录权限
✅ 不借“714高炮”“砍头贷”等非法网贷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给亲人发短信,是真的,但不合法。
那些让你“社死”的短信,不是平台的“提醒”,而是催收灰色地带的“暴力手段”。
你有错在先,不代表要被羞辱;你欠钱未还,也不代表家人要替你承受压力。
面对逾期,我们要理性处理债务,但更要守住底线——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尊严与隐私,不容侵犯。
如果你正在被骚扰,别沉默,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毕竟,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恐惧,而是清醒与勇气。
——
天塌不下来,但底线,一定要守得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