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股票佣金多少?一文讲透你不知道的那些隐形成本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研究了一只股票,终于等到它涨到理想价位,果断卖出,结果一看账户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比预想的少了一截?
这时候,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是不是税扣多了?”但真正“偷走”你利润的,可能不是税,而是——卖出股票佣金多少?
别小看这笔看似不起眼的费用,它可能正在悄悄吃掉你投资收益的“最后一块肉”。
卖出股票佣金,到底是谁收的?
首先搞清楚:佣金是券商(也就是你开户的证券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只要你买卖股票,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都会产生佣金。
目前我国A股市场实行的是双向收费制度,也就是说:买要收,卖也要收。
那具体收多少呢?
答案是:没有统一标准,但有“天花板”。
根据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的相关规定,股票交易佣金的上限是成交金额的3%(千分之三),买卖双向收取,但这个“千三”是上限,实际中绝大多数券商为了吸引客户,早已把佣金压到万分之几甚至更低。
- 普通客户:可能在万2.5到万3之间(即0.025%~0.03%)
- 大资金客户或通过渠道优惠开户:可以低至万0.6~万1
- 有些互联网券商甚至打出“万一免五”的口号(即佣金万1,且免除最低5元收费)
注意!这里有个关键点:“免五”很重要!
什么叫“免五”?
就是过去券商有个“最低收费5元”的潜规则——哪怕你只卖了500元股票,按万3算才0.15元,也得收你5块,免五”政策普及后,小额交易的佣金成本大幅下降。
如果你经常做短线或小仓位操作,一定要确认是否“免五”,否则“卖一次亏五块”,积少成多,亏得肉疼。
佣金之外,还有哪些“隐形扣款”?
很多人以为佣金是唯一成本,其实卖出股票时,还有两项固定费用:
印花税:仅卖出时收取,买入不收
当前税率是成交金额的05%,由国家税务局收取,这部分是不可协商、不能减免的。过户费:沪市股票(60开头)收取,深市(00、30开头)不收
费率为成交金额的001%,买卖双向收取,由中国结算公司收取。
举个例子更直观:
假设你卖出10万元的沪市股票(比如600036招商银行):
- 佣金:按万1算 → 10万 × 0.01% =10元
- 印花税:10万 × 0.05% =50元
- 过户费:10万 × 0.001% =1元
- 合计支出:61元
而如果你是深市股票(比如000858五粮液),则省下1元过户费,共支出60元。
看到没?印花税才是大头,占了80%以上,但很多人只盯着佣金,反而忽略了这个“固定支出”。
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关键在“开户前”
很多人炒股几年,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佣金是多少,甚至默认“都一样”。佣金是可以谈的!而且越早优化,长期省下的钱越惊人。
举个真实案例:
小王每月交易5次,每次买卖1万元,佣金万3(含最低5元),一年交易成本:
- 每次卖出:最低5元 × 2(买+卖) = 10元
- 每月:10元 × 5次 = 50元
- 一年:600元
如果他换成“万一免五”的账户:
- 每次佣金:1万 × 0.01% × 2 = 2元
- 每月:2元 × 5 = 10元
- 一年:120元
一年省下480元,10年就是4800元,相当于白送你一只股票的启动资金。
不要觉得“省几块钱不重要”,复利思维不仅适用于投资收益,也适用于成本控制。
建议参考:如何查清并优化你的佣金?
- 查佣金:登录你的券商APP,进入“交易记录”或“交割单”,找一笔最近的买卖记录,查看“手续费”明细,通常会拆分为“佣金”“印花税”“过户费”。
- 算清楚:用成交金额反推佣金费率,看是否真的“万一”还是“万三”。
- 换券商:如果佣金偏高,完全可以注销原账户,通过优惠渠道重新开户,现在支持线上办理,30分钟搞定。
- 谈优惠:如果你资金量较大(50万以上),直接联系券商客户经理,要求调佣,成功率很高。
券商赚的是你交易的佣金,不是帮你赚钱,别怕“换”,谁便宜用谁。
相关法条参考:
《证券法》第四十条:
“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者买卖价格。”
——强调券商是服务方,佣金应透明、合理。《关于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通知》(证监发〔2002〕21号):
明确规定佣金“不得高于成交金额的0.3%,也不得低于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允许浮动,由券商与客户协商。《关于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公告》(财政部公告2023年第10号):
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即由0.1%降至0.05%,仅对卖出方征收。
卖出股票佣金多少?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投资成本控制的大智慧。
佣金不是唯一,但它是你能掌控的第一步。
别再让“默认佣金”偷偷吃掉你的利润。
从今天起,花10分钟查清你的交易费用,
换一个“万一免五”的账户,
等于给自己的投资账户装上“省赚双引擎”。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算账的才是赢家。
每一分钱的成本优化,都是你通往财务自由路上的垫脚石。
现在就去查查你的交割单吧,
说不定,你早就被“收了智商税”而不自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