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贷这么多逾期还在放贷?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
明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网贷逾期被催收、上征信,甚至被列入失信名单,可各大网贷平台却好像没事儿人一样,照样发广告、推贷款、搞促销?一边是逾期率节节攀升,一边是新贷不断放款,这不矛盾吗?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实问题——为什么网贷这么多逾期,平台还在疯狂放贷?
你以为的“风险”,在平台眼里可能是“利润”
很多人以为,逾期多了,平台自然会收紧风控、减少放贷,但现实恰恰相反。对很多网贷机构来说,逾期不是“刹车信号”,反而是“加速器”。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本就建立在“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上。
举个例子:一个平台年化利率24%,放贷100万,哪怕有20%的人逾期,只要能通过催收、法律手段追回部分款项,再加上逾期罚息、服务费等“附加收益”,整体算下来,利润依然可观,更别说有些平台压根没打算靠还款赚钱,而是靠“以贷养贷”制造用户依赖,不断套取服务费和利息。
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收割”
现在的网贷平台,早就不靠人工审核了,全是大数据+算法模型,你刷个短视频、点个外卖、用个打车软件,你的消费习惯、信用画像、还款能力,早就被平台摸得一清二楚。
它们不是不知道你会逾期,而是“算准了你会逾期”。系统识别出你最近频繁查询贷款、信用卡额度紧张、收入不稳定,反而可能给你推更高的额度——不是信任你,而是觉得你“更容易陷入债务陷阱”,从而产生更多利息和罚金。
这就像赌场不会拦着输钱的人走,反而会给他递酒、送筹码,因为你知道——越缺钱的人,越容易继续借钱。
资金来源与通道机制:风险早已转移
你以为平台在承担风险?错,大多数网贷平台只是“中介”,真正的资金方是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甚至是P2P转型后的资产包管理方。
通过助贷、联合贷、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平台把贷款打包卖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风险早就被层层转移出去了,哪怕你逾期,平台已经赚到了手续费、服务费、通道费,至于最后谁来兜底?可能是你,也可能是底层投资者。
逾期再多,只要放贷量不减,平台的营收就不会停。
监管滞后与灰色地带的存在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网贷监管越来越严,比如整治“砍头息”、限制年化利率、要求持牌经营,但仍有不少平台游走在灰色地带,有的用“会员费”“技术服务费”变相加价,有的通过关联公司换壳运营,有的干脆转战私域流量,做起了“熟人贷”“校园贷变种”。
而监管的难点在于:平台分散、技术隐蔽、用户维权成本高,很多人逾期后怕被爆通讯录、怕被骚扰,干脆选择沉默,这反而助长了平台的气焰。
✅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参考)
别被“低息”广告迷惑:很多网贷宣传“日息万三”,但加上各种费用后,年化可能超过36%。签合同前一定要看清楚综合年化利率(APR)。
逾期不是终点,但会影响一生:一旦逾期,不仅上征信,还可能被催收骚扰、影响就业、限制高消费。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
遇到暴力催收,立即保留证据并报警:根据法律规定,催收不得骚扰他人,不得泄露隐私。录音、截图、报警,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合理协商,争取分期或减免:如果实在还不上,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还款计划,很多机构愿意达成和解,避免走诉讼流程。
📚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法院不予支持。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行为。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催收中泄露通讯录属违法行为。
网贷之所以在逾期频发的情况下依然疯狂放贷,不是因为它们“不怕风险”,而是因为它们早已把风险转嫁给了用户和社会。利润驱动、算法操控、监管缝隙,共同造就了这场“越还不上,越要借钱”的恶性循环。
我们每个人都要清醒:借钱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把问题推迟的手段。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靠借出来的,而是靠省出来、赚出来的。
下次当你看到“3分钟放款”“无需征信”的广告时,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往往是债务的陷阱。
保持清醒,远离过度借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为什么网贷这么多逾期还在放贷?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