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法?它真的只管‘家长里短’吗?
租房时房东突然要涨租金,你签了合同却不知能不能维权?朋友借钱不还,打官司又怕伤感情?或者网购收到货不对板,平台推诿责任?这些看似琐碎的烦恼,其实都和一个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却常常“看不见摸不着”的法律体系息息相关——那就是民法。
很多人一听“民法”这个词,第一反应可能是:“哦,不就是处理离婚、分家产、邻里吵架那些事吗?”
错!大错特错。
民法,远不止是“家长里短”的调解手册,它其实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隐形骨架”。
从你早上刷牙用的牙膏(买卖合同),到上班路上骑的共享单车(租赁关系),再到你发朋友圈的自拍照(肖像权),甚至你死后遗产怎么分(继承制度)——这些,全都在民法的管辖范围之内。
民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总和。
什么叫“平等主体”?就是你和我、你和公司、你和邻居之间,没有上下级、没有命令与服从,大家地位平等,比如你去超市买东西,你是消费者,超市是商家,你们之间就是典型的平等主体关系,而你们之间的交易行为,就受《民法典》合同编的保护。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把过去分散的《婚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法律“打包整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民事法律体系。
民法的核心精神,是尊重人的权利,保护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它告诉你:你的身体不能被侵犯(生命权、健康权),你的照片不能被乱用(肖像权),你的隐私不能被窥探(隐私权),你签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契约自由),你买的房、租的车、存的钱,都有明确的归属和规则(物权制度)。
更厉害的是,民法还讲究“意思自治”——也就是“我的权利我做主”,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你可以自由决定和谁交易、签什么合同、怎么处分自己的财产,但同时,民法也强调“诚实信用”“公平原则”,防止有人钻空子、占便宜。
举个例子:你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商家发了货但迟迟不更新物流信息,你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甚至可以主张违约赔偿。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民法赋予你的正当权利。
再比如,你家楼上的邻居装修漏水,导致你家天花板发霉,你可以依据《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和“侵权责任”条款,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民法,就是你日常生活中的“权利盾牌”。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合同纠纷、房产争议、婚姻家事或人格权被侵犯等问题,不要轻易选择“算了”或“忍一忍”,先冷静下来,保存好相关证据(聊天记录、合同、照片、录音等),然后咨询专业律师或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寻求帮助。民法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在面对不公时,有底气说“不”。作为普通人,也应增强民法意识,比如签合同前多看两眼条款,转账时备注用途,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共同维护一个有温度、有秩序的社会。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
- 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小编总结:
民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堆砌,而是藏在你我生活缝隙中的温柔守护。它不张扬,却无处不在;它不强制,却为你撑腰。理解什么是民法,其实就是学会如何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下次当你为一件“小事”感到委屈时,不妨想想:这背后,有没有一部法律,正在默默支持着你?答案,往往就在《民法典》的某一页中。懂一点民法,不是为了打官司,而是为了让生活少一点委屈,多一点底气。
什么是民法?它真的只管‘家长里短’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